21世纪经济报道此前曾报道“国内锂盐市场尚未形成统一的现货市场价……加上贸易环节存在一定散单成交,整体市场报价较为混乱。”
近期,各家大宗商品报价机构就出现了一定差异,有短期止跌,也有进一步下调。
截至4月25日,百川盈孚数据显示,国内电池级碳酸锂(99.5%)市场主流报价区间在47万元-48.1万元之间,市场均价为47.54万元/吨,涨幅为0.00%。
至此,该机构报价已经连续近一个星期“横盘”走势,阶段性止跌。
碳酸锂等锂盐产品价格波动,不是非涨即跌,很多时间处于“横盘”状态。-视觉中国
碳酸锂止跌“虚实”
百川方面锂盐价格虽然已经止跌,但是上海有色、安泰科的报价近一周却仍在下调。
25日,上海有色国产碳酸锂(99.5%)报价为46.5万元/吨,较为上周五每吨下调2000元。
价格调整频率更低一些的安泰科,4月18日碳酸锂(99.5%)市场均价为48.5万元/吨,4月21日下调至47.7万元/吨。
上述机构,均为国内商品领域主流报价提供商,部分卖方机构亦采用其价格数据。
其中,百川盈孚为国内仅有的两家综合性大宗商品市场信息供应商,上海有色、安泰科则更多聚焦于有色金属领域。
缘何会出现上述报价差异?哪个价格,要更为贴近市场交投的真实情况?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百川盈孚采集的价格数据,主要以锂盐产量作为权重,每日获取国内主流锂盐大厂成交价格,并剔除了不具备价格代表性的小型生产商成交价格。
相比之下,部分机构的锂盐报价数据,近期引起了部分业内人士的质疑,关键点集中在近期仍然在不断下调的碳酸锂报价与市场实际交投情况存在一定差异。
“市场低价抛货,新成交较少,下游询货热情不高,买涨不买跌,观望情绪浓厚。主流大厂价格比较稳定,成交价多在47万元左右,可以确定市场已经短期企稳。”百川盈孚人士表示。
生意社25日更新的新余国兴锂业价格数据也显示,价格虽然有所下调,但是电池级碳酸锂报价仍然维持在48万元/吨,“次电池级”报价为47万元/吨。
综合来看,锂盐企业也较为认可百川盈孚的报价,认为其价格更为贴近市场实际成交价格。
当然,市面仍然有不少来自贸易商的报价下调到了45万元/吨,甚至是更低,但是这部分货源成交数量极为有限,价格参考价值不大。
一般来说,碳酸锂等锂盐产品价格波动,不是非涨即跌,很多时间处于“横盘”状态。
即使采用上海有色的报价,复盘2017年以来走势也是如此,如2018年一季度、2019年一季度和二季度、2020年一季度和2021年二季度。
所以,在经过4月初以来每吨5万元左右的下跌后,国内碳酸锂价格亦可能进入到高位横盘走势,原因就是中长期供需并未改变。对此百川盈孚亦指出,“大厂长协价格居高不下,整体市场供应紧张局面仍存在。”
静待Plibara拍卖成交价“指引”
短期内的主要变量,则以澳洲矿商Plibara即将开启本年首次锂精矿拍卖为主。
“等到Plibara的成交价出来后,上下游企业会知道接下来怎么做了,尤其是下游企业差不多又到集中采购的节点了。”北京一位锂电行业人士评价称。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澳洲在产矿山中,产能分别一、二位的格林布什、马里昂山的锂辉石资源已经锁定,主供美国雅保、天齐锂业等股东方,或者是通过包销等方式供给赣锋锂业。
所以,Plibara公开拍卖部分是少数可供市场化出售部分,其成交价会对整个市场的定价带来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
去年7月开始,Plibara曾通过其BMX平台进行三次拍卖,成交价分别为1250美元/吨、2240美元/吨和2350美元/吨。
上述拍卖价格,一度高出当时澳洲锂辉石市场价,但是此后当地矿山锂辉石销售价格、国内进口锂辉石价格均有所上调。
成本端出现明显抬升后,也促使了国内碳酸锂价格从每吨9万元,最高上涨至今年3月份的50万元以上。
去年,Plibara第三次拍卖时间为去年10月26日,彼时国内电池级碳酸锂尚在20万元/吨出头。
截至目前,虽然国内锂盐价格有所回落,但是累计涨幅仍然在150%以上,所以业内对接下来的拍卖成交价预期打得也很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以硫酸法工艺为例,加上纯碱、硫酸等辅料和燃料,以及加工成本后,当前每吨生产成本在4万元左右。
1吨碳酸锂需消耗8吨至9吨锂精矿,如果Plibara此次锂精矿拍卖价格达到5000美元/吨,按照最新汇率计算,所对应的锂精矿原料成本将达到29.5万元/吨;拍卖价达到6000美元/吨,锂精矿部分原料成本为35.4万元/吨。
这意味着,外购澳洲锂精矿加工型锂盐企业成本端的飞速上涨,和利润空间的快速压缩,但是同样也对国内锂盐带来了成本端的支撑。
“从下游到终端,都存在抑制锂盐上涨的心态,比如通过减产等方式来应对,但是主要集中在中小型企业。”上述锂电行业人士介绍称。
二三线动力电池企业、终端整车企业,目前正处于拼抢市场份额的关键阶段,对成本的容忍度可能更强一些。
在他看来,于锂电中下游而言,近两年上游材料的涨价本身也是一个市场“筛选”的过程,只有供应链条相对稳定、成本控制能力突出的中下游企业,方能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