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参加活动感觉收获很大,专家们现场解了我们心中的不少困惑,让我们能够在接下来的一段冲刺时间内更好地陪伴孩子,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困难。”4月27日,“京晚众议”推出“聚焦中高考——考前心理健康与调适”主题活动,市教育局、市精神卫生中心以及来自镇江部分学校的心理专家与12位家长“议事员”面对面交流,现场“把脉问诊”“开方送药”。在聆听了专家们的专业指导后,家长“议事员”深感“豁然开朗”。

中高考在即,面对如此重要的考验以及家长、师长、亲朋好友的期望,莘莘学子“压力山大”,家长们也同样经历着考前的焦虑与紧张。作为“镇报”全媒体播客中心的一个板块,“京晚众议”旨在广泛收集民情民意,助推镇江高质量发展,选择议题紧扣市民关注热点,全程现场直播。这一期网络直播互动活动将话题聚焦众多学子与家长关注的“中高考前心理健康与调适”主题。为使问题更具典型性、专家解答更有针对性,活动在准备阶段便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意见,并邀请家长成为“议事员”。不少“家有考生”的家长积极报名。经过遴选,12名家长“议事员”应邀来到直播间。

活动现场,市心理学科带头人、兼职市心理教研员、市教育局基教处陈静首先介绍了镇江教育系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情况。近年来,市教育局十分重视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工作,积极构建科学有效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以师生、家长需求为导向,在全省率先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两育”上发力,推进家校社协同共育,取得了不少成效。

“能够感受到这位家长对孩子考不出理想成绩的着急。孩子这种现象是我们心理学上提到的‘克拉克’现象,是指平时训练水平高、成绩好的运动员在比赛中屡屡失常的现象……”针对家长“议事员”以及考生们的关切,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张震,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法律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高级心理咨询师史瑞君,镇江崇实女子中学党委副书记、江苏省心理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心理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夏春娣,镇江市外国语学校心理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何慧颖分别就相关问题进行解答。专家们的现场解答既有理论高度,又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此次活动全程现场直播,在线上也引起了市民的广泛关注。近两个小时的直播时间,共有3.5万余人次进入直播间。“这是一个非常有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活动,衷心希望这样的活动常举办,帮助到更多的家庭”“希望京晚众议能够在学校搞这样面对面的交流活动,感觉专家们说得很有指导意义”……直播评论区内,观众们纷纷留言。也有家长在直播间线上询问“这个直播能不能回放”。对于不方便上网观看直播的家长也不用担心,您可以扫描下方的二维码,进行直播回看。

“感谢‘京晚众议’为我们教育部门和家长之间搭建起沟通的平台,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是我们共同关注的,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同心、同向而行,才能事半功倍!”陈静表示。(古瑾朱秋霞杨泠)

考生家长满怀期待而来,眉头舒展而去

中考、高考的脚步越来越近,一些考生和家长常被“同款”紧张、焦虑情绪困扰。考生如何才能专注投入复习,以最佳状态迎接考试?家长要怎样做好心理调节,助力孩子做好考前准备?

昨天,市教育局、市精神卫生中心以及来自镇江部分学校的心理专家,走进镇江日报社融媒体指挥中心,围绕“聚焦中高考——考前心理健康与调适”主题,与12名考生家长面对面沟通交流,倾听“考前烦心事”,剖析考前心理问题根源,帮助考生及家长抽身心理困扰旋涡,助力考生轻松应对考试。

考生、家长烦透心 专家倾囊相授指点迷津

U字形座位排列、拉家常式的交流方式、轻松舒适的交流氛围……昨天的“京晚众议”活动,互动感贯穿全场。面对教育专家和心理专家,家长“议事员”纷纷打开了话匣子。她们的提问,有的充满了对考生家庭交流方式的疑惑,也有对亲子沟通的“灵魂发问”。

“这段时间,孩子特别容易烦躁、发脾气,我们家长看着也焦虑,怎么做可以让孩子能情绪稳定不急躁?亲子沟通如何避开‘雷区’?”初三家长巫晔的疑问,引来另外几位家长的共鸣,纷纷你一言我一语加入讨论。

“临近高考,孩子压力大,非常想考好,但模考不利,情绪低落,家长如何化解,让他能正确面对高考。”“孩子平时学习都很好,但到考试的时候很紧张,导致考不到理想的成绩,家长和孩子都很着急,不知道怎么去帮他调节。”“临近高考,家长还该不该具体关心孩子的学习,比如问问‘最近数学有没有限时练啊’‘英语单词有没有循环背啊’这样的问题,在这个时候,怎样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又不让孩子有压力。”……

对于家长“议事员”普遍关注的话题,专家仔细倾听,结合初三、高三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将独到见解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倾囊相授。

“中考、高考无疑是学生时代的一次重大转折,但我们应该意识到它仅是人生的起点而不非终点。”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张震结合具体案例和数据,与现场各位家长分享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建议家长学会放松,及时排解负面的、消极的情绪,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给予外部和自我的激励,多一份坚持,为过程而战。

“我们一直都在围绕着孩子讨论如何‘给予’,但是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倾听他们的‘需要’。”作为教育工作者,崇实女子中学党委副书记夏春娣深知考生的心中所需。“我们能做到‘关心而不添乱’,‘关注而不施压’,也是对孩子的支持和鼓励。”夏春娣与家长“议事员”分享“不打扰”“不张扬”“不表白”的言行“三不”原则,紧接着又从家长角度提出,家长和孩子都要保持原有的正常生活节律,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的感受,从而助力心态“维稳”。

活动结束后,家长将专家团团围住 线上屡屡刷屏,网友纷纷点赞活动

此次选定的“聚焦中高考——考前心理健康与调适”主题,因正中家长需求,线上、线下的讨论气氛相当热烈。

8:30不到,网络直播室已经有家长在线“蹲守”,希望能第一时间与现场专家“云”交流。9:30,直播正式开始,关于考生及家长心理调适的话题一个接一个被抛出。台上,专家认真倾听,根据不同问题给出可行的解题思路;台下,家长目不转睛盯着专家,不时低下头将“知识点”记录在本。

线下,真情互动,线上,气氛热烈。在直播页面,不少网友在线分享心情并与专家“零距离”互动。每一个解答结束后,都有网友在线发表切身感受:“要缓解孩子过度的焦虑,首先要从家长做起。”“专家的疏导很有指导作用,值得借鉴。”“此次专家都是具有许多‘实战’经验的心理专家,他们的建议既有理论高度,实用性也很强。”一时间,赞声一片。

1小时40分钟的活动在掌声中落下帷幕。活动结束后,多名家长“议事员”意犹未尽,抓紧机会,对专家“围追堵截”,想再多了解一些“心灵解绑”的良策。同时对此次活动表示充分肯定:“这次活动非常好,真的让人豁然开朗”“这次直播回放的二维码在哪里?我要推荐更多人看”……

通过与专家的沟通交流,家长“议事员”了解了紧张、焦虑情绪的根源和与孩子沟通的妙招,也对报社倾情搭建“京晚众议”平台表示感谢。初三学生家长郦丹军因为工作原因无法抽身来到活动现场,但还是通过微信将想要请教的问题发到了活动现场,并得到解答。郦女士表示,感谢报社和各位工作人员为考生和家长提供这么好的平台,给大家排忧解难。另一名家长则表示,希望报社能把“京晚众议”这一品牌栏目继续做下去,架起一座市民和职能部门之间的桥梁,为百姓发声解难,通过促进每一个“小家”的和谐,最终推送镇江这个“大家”的发展。

市心理学科带头人、兼职市心理教研员,市教育局基教处陈静

“家庭和学校、社会同心同向而行,就能事半功倍”

市教育局十分重视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工作,近年来积极构建科学有效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以师生、家长需求为导向,在全省率先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两育”上发力,推进家校社协同共育,取得了不少成效。

2020年,市教育局要求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要进课表,用专门时间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树立自助互助求助意识,学会理性面对挫折和困难。同时,市教育局每年将教师分成三个层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素养专项培训,强化各校家长学校建设。

市教育局还开展心理援助公益服务活动、学生心理健康普测工作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2020年,市教育局精心挑选了80多名心理骨干教师建成市级心理援助公益团队,上线微信小程序“润心爱聆”。一方面给家长、学生自主学习、减压放松提供平台。另一方面,家长、学生可以直接拨打4008513885热线诉说咨询心理困扰或家教烦恼,也可以通过“润心爱聆”小程序上的“电话和网络”方式在线咨询。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唯有不断提升家长自己科学教养孩子的素养,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长大。

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张震

“左右情绪的并非仅有考试本身,而是我们对考试的态度和看法”

又是一年考试季,随着中高考时间的临近,莘莘学子面临着人生一次转折的考验,在这个时间节点,考生会出现情绪上的波动和不稳定,少部分或有交流困难、抑郁、易怒等现象。如何让孩子在这个特殊时期顺利渡过,是家长、老师、学校乃至全社会需要关注的问题。

家长和考生可以进行积极的激励和心理暗示。积极的暗示能强化信心,消除烦恼,通过良好自我激励和暗示,能驱散忧郁,克服怯懦,激发信心。越是患得患失,就越会把事情搞砸,这就是心理学上说的“瓦伦达效应”。要正确了解自己,客观的自我评价是考生获得应有结果的内在情绪稳定器。

良好的情绪和动机管控是取得成功的宝典之一,中高考的结果,不外乎取决于内在因素和外部影响两大类,透过成就动因理论不难看出,就内因而言,能力、努力和身心健康十分重要,而诸如考试试题的难易程度、“运气”等,则为考生所不能控制的外部因素。基于这个理念,考生应重视努力和保持良好的心态。考前既需要一定紧张度又不可过度情绪紧张焦虑,这有利于考场发挥;理解情绪-动机效应知识是我们考生保持良好考试心态进而在应考时正常发挥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宝典。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法律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高级心理咨询师史瑞君

“学习成绩不稳定,需搞清因素对症下药”

孩子学习成绩不稳定的因素比较多。可能有的学科孩子觉得相对比较容易,所以成绩比较好,有的学科花了很多努力,成绩还不是太好。这里面涉及几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个因素,每一门学科的性质、特点都是不同的。比如数学这样的课程,它的逻辑性要求比较高,在学习过程当中,如果前面有一部分内容理解得不透彻,还不是太懂的情况下,后续数学的学习,特别是一些公式、原理等等,就很难搞得懂了。这就像我们生活当中讲到的吃夹生饭一样。对这样的学科,学生就必须把前面的基础部分查漏补缺,找一找是不是存在“夹生饭”的地方。把前面的一些查漏补缺的内容搞清楚以后,再学后面,循序渐进地学,才能把这门课程学好。而像英语、语文这些学科,除了要不断加强记忆、不断重复之外,还要从语义上加深理解,加深印象,这样才能学得好。

第二个因素,就是努力的过程有没有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有的学科如果不能合理利用一些心理学的规律和方法的话,努力的效果会适得其反。在心理学的学习过程当中有一个结论,就是当我们对已经学会的知识进行复习,加深理解,再复习,产生过度的学、重复的学时,此时重复学习的比例不能超过150%。如果超过了这个比例,说不定学习效果会更差。

第三个因素,就是在学习过程当中,学生自身内在的标准是否存在问题。其实有好多学生,在学习中自身努力的程度还没有到位,但他自己认为已经很到位了。这个问题就涉及学生自身内在标准偏低的问题。所以在学习过程当中,一定要回头看一看,对有些重点的知识点,加强回忆,适当复习。即使好多原理你自己认为搞明白了,而且知识也掌握了,也要有适当重复,才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镇江崇实女子中学党委副书记,江苏省心理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心理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夏春娣

“家长要关心而不添乱,关注而不施压”

考生心里很急,想要抓紧时间复习,可就是静不下心来,这其实还是高考前的焦虑情绪影响了学习状态,而这份情绪正是考生想自己能静下心来、好好学习。我想给几点建议:

一是“看见”自己的情绪,允许自己有焦虑情绪。面对这么重要的考试,每个人都会焦虑,这是正常的情绪反应,我们需要做的是将这份焦虑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二是当自己静不下心来,就先给自己5-10分钟休息调整一下,允许自己听听歌,运动运动,或者发呆、胡思乱想,让自己头脑轻松起来。然后再集中注意力开始学习。三是制订学习计划,每一个时间段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可以达成的目标,并及时检验和反馈自己执行计划、达成目标的情况。四是体验成就感。每当自己完成一个学习任务,或做对一道难题时,给自己肯定和鼓励。五是还可以采用多种放松的方法进行放松训练,可以进行想象高考放松,让自己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

家长要能做到“关心而不添乱”“关注而不施压”,可以用“三不原则”指导家长的言行:“不打扰”“不张扬”“不表白”。他学习的时候,不打扰。他玩的时候,不张扬,不过激反应,只轻轻说“好了吗”。他情绪不好的时候,不要说太多肺腑之言,就问问“有什么可以帮到你”。越是着急的话,越是在意的事,越是“不表白”。

在这个特殊的阶段,家长和孩子都要保持原有的正常的生活节律,不要刻意地去打破。特别是家长,该工作还是认真工作,以平常心对待孩子的高考,允许自己和孩子出现一些情绪,同时能面对和处理。

镇江市外国语学校心理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何慧颖

“觉察有情绪,就表达出来,而不是表现出来”

中、高考,考的不仅是孩子,也是家庭。家庭有期待,有目标,有行动,有比如担心和焦虑等负面情绪,是十分正常和普遍的。家长不用刻意表现,也不用藏着掖着,觉察有情绪,就“表达出来”,而不是“表现出来”。比如,“我们最后一个月了,有些紧张、担心、害怕,这一个月撑过去,相信我们会更好。”可以在孩子面前提跟“冲刺”有关的话题,但是只能三次以内。说多了,就是有用的废话。

如果不善于语言表达的,就默默做事好了。比如每天一碗汤送给孩子,见到孩子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问,等孩子喝完汤转身就走。还有什么语言能比这一碗汤还会表达?

调节情绪的方法有很多,总结一些实用的:1.经常做自己喜欢事。不擅长不喜欢的别挑战。2.呼吸放松训练,可以在情绪要爆发的时候,从一数到五,再从五数到一。如果不管用,再来一轮。3.冥想体验。可以“一念抵万念”。4.女性家长多聊天,男性家长多运动。5.回避引发焦虑、担心的事、人、物,保护和安慰好自己。6.书写。7.对着一瓶水发泄,可以唠叨、骂、打、扔,然后扔掉或者倒掉。核心原则是:树立自信,积极自我暗示。这些方法都不起作用,可以考虑接受心理咨询。(古瑾 朱秋霞 杨泠)摄影 马镇丹

扫描二维码观看现场视频回放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