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7月15日,银保监会官网发布信息显示,银保监会近日印发《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将银行互联网贷款存量业务过渡期延长至2023年6月30日。分析人士认为,这不仅让银行获得“喘息”机会,也让不少助贷机构长舒一口气。
《投资快报》记者关注到,为进一步规范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经营行为,促进互联网贷款业务平稳健康发展,《通知》针对银行在业务开展中风控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从履行贷款管理主体责任、强化信息数据管理、完善贷款资金管理、规范合作业务管理、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进一步细化明确了银行贷款管理和自主风控要求。此外,《通知》还提到,银行应当自主完整保留贷款资金发放、本息回收等账户流水信息,主动加强贷款资金管理,并采取有效措施对贷款用途进行监测,确保贷款资金安全,防范合作机构截留、汇集、挪用。
为审慎推进整改,避免因业务停办产生收缩效应,《通知》按照“新老划断”原则设置过渡期,将互联网贷款存量业务过渡期延长至2023年6月30日,这意味着银行以及作为合作机构的助贷公司也迎来喘息时间。
“这一整改期限的延长,其实给了更多机构时间和机会去整改,对整个行业都是利好。”一助贷公司相关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他看来,此次通知内容主要压力在银行侧,包括贷款审批、发放、资金监测等,从整改上来看,在技术上没有难度,但比较难的是风控这块银行需要做到完全自主风控。
这一业务整改项主要来源于2020年7月实施的《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当时《办法》从风险体系等方面对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提出要求,尤其是着重对合作机构细化管理,也因此被业内解读为监管对“助贷”模式的初步认可。不过由于“助贷”机构良莠不齐,在合作模式不统一的情况下,产品合规问题和风险时有发生。因此,《办法》也提出一系列规范要求,并设置了两年过渡期。
整体来看,此次发布的《通知》,对比此前《办法》来看,进一步细化了助贷业务部分要求,但总体监管原则上未做出变化。此次《通知》延长“过渡期”也基本符合市场预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金天同样认为,过去一段时间以来,相关机构整改的难点之一是难以与存量业务进行“脱钩”。考虑到目前信贷市场有效需求整体疲软,商业银行自身也存在放贷压力,给予适当的宽限时间可以减少市场冲击,缓释机构压力。
据了解,当前线上助贷业务模式大致为:消费者有贷款需求后,直接注册互联网平台账号,向平台提出个人申请;然后再进行资料上传、身份认证;经平台审核贷款需求后,再共享给银行、消金公司、信托机构等资金方;最终由贷款机构通过平台放款。整个过程中,消费者几乎不会与实际贷款方有所对接。
不过在这一过程中,也容易出现信息披露不充分、数据保护不到位等问题。比如有部分公司在助贷业务上,出现宣传贷款机构与实际贷款机构不一,且信息授权协议出现一揽子授权的情况,损害了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另外在贷款审批发放方面,中国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也指出,商业银行仍存在履行贷款主体责任不到位,授信审批、贷款发放、资金监测等核心风控环节过度依赖合作机构等问题,与监管要求尚有一定差距,不利于业务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