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地方刘禹锡来了,都要连夜删除《陋室铭》。”

网上常有人用这句话调侃居住环境的凋敝破烂。这位大唐文豪的二三事,在人们口中流传至今。

他年纪轻轻,已闯进帝国的最高层,整个朝野圈、文化圈,到处都有他的身影。


(资料图片)

他的后半生却一贬再贬,更两度被赶出京城,一贬就是二十年。

他是白居易的挚友,他与柳宗元生死相托,知己见知己,惺惺相惜亦。

刘禹锡,这位被称作“诗豪”的大诗人,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但仍然为人乐观,豪情万丈,不改文人风骨。

起步顺遂,年纪轻轻风光无限

《陋室铭》

传说刘禹锡的母亲做梦,梦到孩子是大禹所赠,因此起名为锡。锡有赐的意思。刘禹锡,字梦得,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生于郑州荥阳,籍贯洛阳。

刘禹锡的童年是在江南度过的。他天资聪颖,喜好诗书,被当时声名远播的诗僧皎然、灵澈收为弟子。

在刻苦学习和名师的倾囊相授之下,刘禹锡很快学有所成。公元790年,19岁的刘禹锡开始在洛阳、长安游学,并很快在士林中崭露头角。仅在三年之后,他便金榜题名,进士及第。而与之同榜的人中就有他的一生挚友柳宗元。

踏入仕途后的刘禹锡也是一路顺遂。他先是被授职太子校书,又在为父守孝后历任徐泗濠节度使掌书记、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京兆府渭南县主簿等职位后任职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品阶不高,却掌有监察百官的大权。在此期间,他与同在御史台任职的韩愈、柳宗元结为好友,不久白居易、元稹也加入了他们的朋友圈。

年纪轻轻,已混入帝国的最高层,整个朝野圈、文化圈,到处都有他的身影,刘禹锡的人生到此可谓是风光无限。

公元805年,唐德宗驾崩后,李诵即位,是为唐顺宗。

安史之乱后,朝政混乱,天下凋敝,一切百废待兴。初登帝位的唐顺宗锐意改革,决心一扫这大颓的气象。他启用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等素有改革弊政之士,开始了一场称为“永贞革新”的变革。刘禹锡和他的好兄弟柳宗元一道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

但他们没有料到,这场改革不仅很快就被扑杀,甚至不久之后唐顺宗也被迫退位。而改革者同这场改革的命运一样悲惨,王叔文赐死,王丕被贬后病亡。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贬为远州刺史,再贬为远州司马。

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加上二王,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这是刘禹锡人生的分水岭。在此之前,他处身庙堂,指点江山;而此后,他江湖孤旅,两肩风雨。

比“乐天”更乐天的乐天派

刘禹锡

刘禹锡的好朋友白居易字乐天,听起来就是个整天笑呵呵的乐天派。刘禹锡更是个不折不扣的“快乐天使”,两人命运相同,都在贬谪的路上越走越远,刘梦得还“苦口婆心”劝解白乐天——要学会做个乐天派。

白居易《琵琶行》中曾自称“江州司马”,唐朝的司马空有品阶而无实权,历来是安排被贬官员的地方。而刘禹锡被贬的地方是朗州,比白居易的江州还要边远蛮荒。

刘禹锡在朗州一待就是十年。

南蛮之地艰苦,面临同样的际遇,被贬江州的白居易说: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被贬永州的柳宗元说: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但刘禹锡呢?他在朗州期间写出了最开心的一首秋诗: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萧瑟秋风惹人断肠,天涯孤旅,边远苦寒,在别人都将伤感之意大书特书之际。他咧嘴一笑:今天出门,秋高气爽,天地辽阔,我的心情像白鹤一样冲破云霄,开心极了。

这首诗被选入教材,传唱度知名度较高。其实刘禹锡同时写了两首《秋词》,第二首更狂: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景随人移,色由情化,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刘禹锡借着夸秋景,暗戳戳夸了自己:我品德高尚,是个有风骨的文人。

天生“犟种”,讽刺权贵从不手软

被贬朗州的这段经历让刘禹锡实现了自我超越,并从此走向了真正的诗豪人生。

公元815年,朝廷传来消息,召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回京。可刘禹锡依旧是那个满腔愤慨的诗人,写诗骂人毫不手软,回长安后立马挥笔疾书: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戏赠看花诸君子》

最后一句映射含义非常明显,就差指着满朝新贵的鼻子说:你们,后来的。

很快,因这首《戏赠看花诸君子》,刘禹锡再次被贬。

公元826年,刘禹锡终于又得到回京的机会。这位“犟种”诗人依然不改英雄本色,回到长安,刘禹锡去的第一个地方是玄都观,就是那个他写“尽是刘郎去后栽”的地方,风风火火又写了一首: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再游玄都观》

在我走后栽桃树的人去哪了?我刘禹锡可是又回来了。

读刘禹锡的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两个人,一个是在他前面的李白,一个是在他后面的苏轼。他们都是一样的乐观、豪迈,傲骨铮铮。

永贞革新,他后悔吗?不悔。面对谗言蜚语和朝堂打击,他丝毫没有屈从的表示,有的只是身处困境却不动容的乐观,有的只是潜心励志和昂扬奋发。

对于一个作家、一个诗人来说,所谓故乡,往往孕育着他的诗文底色。黄河文化就是刘禹锡的诗文底色。

南眺中岳嵩山,北濒九曲黄河,荥阳自古就有“两京襟带,三秦咽喉”之称。刘禹锡祖上随孝文帝入洛阳,从他曾祖父开始,就埋葬在荥阳檀山原,同时还在荥阳修建了房舍,购置田地,将家也安在了这里。刘禹锡年逾花甲时,谈起家世也说:“家本荥上,占籍洛阳”,最后他的归葬地也在荥阳,与九曲黄河相伴而眠。

刘禹锡的诗风亦如这滔滔黄河水,豪迈刚劲,时见悲凉、沉重,但不衰颓,更不失坚韧精神,令人肃然起敬。长期的磨难,使刘禹锡的诗文中透出哲人的睿智,感慨深沉,思想深邃,力透纸背,耐人涵咏。

在中原大地上,刘禹锡汲取黄河水的灵感,也许正因为以黄河文化浸透生命底色,他的诗文才如此精彩,他的人生才如此剽悍。

参考资料:

《郑州牛人刘禹锡:生活虐我千万遍,我待生活如初恋》月半冬瓜

《大唐直男的一生》菊斋

《洛阳没有三万里,彪悍当学刘禹锡》豫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