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身体素质不如以前,吃点维生素补充一下,成为很多人的习惯。浙江53岁的陈先生,每天服用8片维生素成为“小黄人”,患上急性肝衰竭。株洲69岁的王爹爹,因为一直自行服用中药,同样导致急性肝衰竭,被送到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治疗。

医院主管药师胡琴提醒,我国药物性肝炎发生率明显高于西方国家。老年患者、慢性病患者,往往终生与药物相伴,吃药如同“家常便饭”。同时,不合理用药在我国较为普遍,公众对药物性肝炎的认知和警惕性比较欠缺,需要提高警惕。

老人5年自服中药,急性肝损伤险些移植肝脏

近两个月来,株洲的王爹爹患上了肝病,身边的人几乎都知道。因为老人双眼、脸部、四肢严重发黄,且食欲变差,是典型的肝病症状。

感觉到身体不适,老人没有重视,仍按照自己的习惯,用以前的方子,熬中药来喝。这5年来,因为带状疱疹和腰椎盘突出的困扰,已经喝了100多剂中药。

眼看着身体越来越差,王爹爹在家人的劝说下,来到湘雅医院就诊。医生立即为老人完善了相关检查,结果显示他的转氨酶非常高,达到了1000多单位,正常人才40多单位,被诊断为急性肝衰竭。

“老人的肝功能,已经衰竭到需要移植肝脏。”胡琴表示,老人因为经济原因采取了药物保守治疗,最终出院时转氨酶降到了60多单位,治疗的效果比较显著。

造成肝损伤的药物中,中草药和保健品占比最高

“王爹爹不是个例,我们每年都会接诊类似患者,因为服用药物或者保健品,导致药物性肝损伤,面临肝脏移植的境况。”胡琴透露。

研究数据显示,西方国家的药物性肝损伤的年发生率为1/10万—20/10万。相比较而言,中国的药物性肝损伤的年发生率高达23.80/10万人。其中,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占比为87%,13%的患者为慢性药物性肝损伤。

胡琴提醒,药物具有肝毒性,大部分药物需要经过肝脏代谢,发挥治疗作用,也会加重肝脏负担,甚至对肝脏造成损伤。因此,市民用药一段时间后,出现其他原因不能解释的乏力、恶心、皮肤巩膜黄染等,需当心是肝炎的信号。

药物性肝炎的严重程度不一,轻者仅为肝生化指标升高,重者可出现急性肝衰竭,需接受肝移植甚至导致死亡。在我国,引起药物性肝炎排名前三的药品分别是保健品和传统中药、抗结核药、抗肿瘤药。

需要提醒的是,中草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等药品说明书中没有肝毒性相关警示,更容易忽视造成不良后果。中国科学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胃肠病学》在线发表论文称,对中国大陆地区308家医院25927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研究发现,目前中国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率已经超过西方国家,据估算每年发病率达到23.80/10万。研究人员认为,药物性肝损伤已经成为中国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通过对患者数据的进一步分析,造成肝损伤的药物中,中草药和保健品占比最高,达到26.81%。

服务

如何科学地保护“小心肝”?

第一、谨慎用药,非治疗需要,应避免使用非正规渠道出售、来源不清、成分不明、疗效不确切的保健品和中草药。

第二、精简药物,“多用几种药,疾病好得快。”是很大的误区,多种药物之间可能发生相互作用或者因重复用药导致毒性叠加。

第三、定期检测肝功能,第一时间发现肝脏传达的异常信号,及时停药。如果是必需的治疗药物,用药一段时间后注意观察有没有发黄、食欲不佳等不适症状,无需过度紧张,更不要贸然停药,应该由医生和药师评估治疗需要和肝损伤程度,决定是停药还是继续治疗。

延伸

面对药物性肝炎,这些人群容易中招

“提高认识,科学用药,防治药物性肝炎十分重要!”胡琴提醒,儿童、老年人、孕妈妈、有基础肝病的患者、长期饮酒以及经常熬夜导致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发生的风险更大。老年患者、慢性病患者,往往终生与药物相伴,吃药如同“家常便饭”。同时,不合理用药在我国较为普遍,公众对药物性肝炎的认知和警惕性比较欠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