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外发生火灾,房门能否经受烟熏火烤,“随手关门”能否挽救生命?住在高层,是否要准备逃生绳,自备缓降器能否派上用场?遇到浓烟,湿毛巾捂住口鼻有用吗,消防自救呼吸器需要备着吗?随着城市“越长越高”,高层消防也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遇到火灾如何自救,我们熟知的消防“常识”是否靠谱?6月16日,记者走进了市消防救援支队,亲身体验了一把“火场逃生”,亲测火场之中,这些自救方法是否有效。
家庭火灾,房间门也能成为“求生门”
(资料图)
“我们将在房间外模拟火场情景,哪些媒体朋友自告奋勇,报名被关进‘小黑屋’的?”当天下午三点十分左右,第一个测试拉开帷幕。实验内容为模拟家庭火灾,媒体记者身处实验房间内,模拟房间外发生火灾,观察房间木门能否经受住烟熏火烤。同时演示如果遇到类似情况,如何采取自救措施。
三点一刻左右,房间外的火盆被点燃,实验正式开始。不一会儿,火势直冲屋顶,当时我距离两个大火盆尚有一定距离,都觉得热浪滚滚而来,浓烟扑鼻。我心想:只靠一扇木门阻隔,房间内岂不早已成了烟雾缭绕的“蒸笼”?
情况却截然相反,身处房间内的媒体同仁表示,经过15分钟的“隔门炙烤”,房间内反而没什么烟雾,温度也没有很高,除了内心的紧张,还没有在实验房间外的我们“煎熬”。
市消防救援支队新闻宣传科科长庆经纬表示,家庭火灾发生时,房门对浓烟和火势都有一定程度的阻隔,可以给大家创造报警救援的机会。所以,家庭火灾发生时,房间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求生门”。
高楼逃生,自备缓降器反而增加危险
高层火灾,电梯不能用,楼道里浓烟弥漫,那我就选择用自备缓降器从窗户逃生,这样总安全吧!在这次实验之前,记者也有同样的想法,觉得家中备一个逃生绳很有必要,甚至幻想过,万一遇到高层火灾,从自家20楼窗户逃生的情景。然而,旁观过媒体同仁从4层楼自降下去之后,这样的念想彻底打消。
绑好救援装备、戴好手套、戴好安全帽……经过近10分钟的前期准备后,江苏广电总台镇江中心站记者丁峰踏上了“缓降”之旅。
从窗台跳出去之后,原本信心满满的他表现出些许忐忑,特别是一阵风吹过,他开始在半空中摇摆打转,可以看到当时他极力寻找可以落脚的地方。终于,经过不断摸索,他成功“落地”。
“下去的时候主要有一种不信任感,周围空无一物,总觉得绳子不是特别结实,而且在空中会打转,总体来说整个过程还是有难度的。”经历过高空缓降的丁峰已是满头大汗,他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未经专业训练的人使用逃生绳是不可取的,如果安全措施没有做到位,反而增加危险。
楼道浓烟,湿毛巾捂住口鼻作用甚微
“这里有氧气面罩和毛巾,你们可以选择面罩或者湿毛巾捂住口鼻,看看能否穿越烟气弥漫的楼道。”最后一个实验,消防员在一楼点燃物料,制造楼道浓烟,我们则要选择一种保护设备从四楼下到一楼。
所有装备里,我选择了湿毛巾,当时的我心想:消防科普中,总会教大家打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前行,这样总不会出错吧。我还特地将毛巾折成八道,想着增加过滤层数。
实验开始后,下到三楼还一切正常,在三楼到二楼的时候,随着烟气愈发浓烈,我渐渐感觉呼吸困难,心里的紧张也逐渐增加,再加上浓烟让眼睛也变得不舒服。最终,在二楼我选择了放弃继续前进,转头折回四楼安全地带。而选择面罩的同仁则成功到达一楼。
实验结束后,我拿下我的毛巾时发现,上面明显黑了两块,而令人意外的是,除了紧贴面部那一层黑了之外,其余部分还是毛巾原本的颜色。这就证明了,实验过程中,起到过滤作用的只有一层,烟还是会从其他地方侵入口鼻,眼睛部分则毫无保护。看来,火灾逃生中,湿毛巾捂住口鼻作用也很有限。
所有实验全部结束后,除了深感消防员不易之外,记者也感觉到火灾逃生时,还有许多知识需要科普。
“躲火避烟,这是遇到火灾时需要记住的第一要则。”活动结束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庆经纬再度和大家普及了一下逃生常识,“火灾发生在屋外时,可以躲在家中固守待援,一般情况下,门可以起到保护作用;如果家中着火,则要在第一时间离开屋内。”(记者 单杉)
扫码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