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婧 北京报道


(资料图片)

一周之内,三家银行宣布下线基金实时估值展示功能,这一让广大基民“又爱又恨”且备受争议的功能终于逐渐告别历史舞台。

“反正也不准,看了也烦心!”一位基金投资者告诉记者,虽然明知道基金实时估值不一定准,且和基金净值常有出入,却仍然忍不住一天之内打开APP看好几遍。如今既然这个功能要下线了,反而落得一片清净。

6月15日,建设银行官网发布《关于下线基金实时估值展示功能的公告》,称为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个人服务,进一步优化基金产品展示,提升客户体验,该行自6月16日起将下线代理基金电子渠道的基金实时估值展示功能。

6月16日,光大银行官网发布《关于下线基金实时估值展示功能的公告》,为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个人服务,进一步优化基金产品展示,提升客户体验,该行于2023年6月16日起下线个人手机银行的基金实时估值展示功能。

此外,平安口袋银行APP上也滚动播报,因盘中估值与真实净值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保障投资过程使用信息的准确性,请以基金公司实际披露的净值为准,计划于2023年6月16日0点下线盘中估值,届时不再提供估值及相关提醒服务。

早在6月7日,市场就传闻基金公司直销和三方代销收到通知,要求下线实时估值功能,并于6月份内完成相关系统改造并下架盘中估值服务。此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曾多方核实了该消息的真实性,但从实践来看,各家金融机构下线该功能的进度却参差不齐。

“估值”与“净值”

记者查阅了中国建设银行、光大银行和平安口袋银行APP的相关页面,发现这三家银行过去展示基金实时估值的“净值估算”的栏目确已下线,随后记者又查阅了另外五家国有大行和十家股份制银行的相关页面,发现除中国银行、招商银行、浙商银行、恒丰银行、渤海银行五家以外均已下线实时估值功能。

记者留意到,仍然保留“净值估算”栏目的银行的相关页面都会附上一句类似的风险提示,即“估值仅供参考,实际涨跌幅以基金净值为准”。

基金净值,指的是每份基金净资产,是基金公司根据基金当日持仓、收盘行情及市场情况计算出基金资产总值,再扣除相关费用等基金负债后得到资产净值,最后除基金总份额计算得出,且会发送至托管行复核后予以正式披露。基金净值更新的时间一般较晚,但具有权威性和唯一性。

基金估值,一般是根据历史公布的基金定期报告中披露的持仓信息,比如前十大重仓股票、行业配置以及持仓占比等信息,按照持仓的盘中涨跌幅度来预估基金的当日净值表现。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采用的算法不尽相同,各家基金公司和三方代销平台的基金实时估值并不一样,有时甚至会出入较大。

以明星基金经理蔡嵩松管理的诺安成长混合为例,6月19日收盘后中国银行、招商银行、恒丰银行、渤海银行公布的“净值估算”依次为0.11%、0.07%、0.15%和0.06%,而浙商银行没有代销这只基金。

“基金估值功能是金融机构提供的附加服务,在实际运行中因为对基金最新持仓数据不能全面掌握等原因,导致估值与实际净值存在出入,也就是估值存在误差,对投资者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下线估值功能可以减少因为估值误差带来的误导,更有利于保护投资者权益。

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也认为,基金盘中实时估值与收盘后实际净值存在误差,这种误差可能会误导基民交易决策,带来不必要的客诉风险;同时,基金实时估值的价格呈现是高波动的,高波动会天然加剧基民短期投机心理,为炒基等不良投资习惯推波助澜。所以,下线基金实时估值功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基民权益,助力投资者养成长期投资习惯,提高基金投资收益。

薛洪言还指出,对行业而言,行业层面同步下架基金净值功能,不存在用户迁移风险,不影响短期竞争格局。对投资者而言,短期内或许会有不习惯,但拉长时间,总会慢慢适应,有助于培养长期持有基金的习惯。

银行代销基金“有点难”

银行一直是公募基金代销的主力军。然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平台等第三方销售机构的快速成长,银行代销基金的市场份额正在遭遇挑战。一般而言,公募基金销售主要有四大渠道,分别为基金公司直销,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独立基金销售机构代销。

中国证券基金业协会(下称“中基协”)官网数据显示,2015年-2019年之间,银行、券商代销和基金公司直销的公募基金保有规模均处于波动下降的趋势,其中银行代销的公募基金保有规模占比由2015年的25.22%下降至23.59%,证券公司代销的公募基金保有规模占比由2015年的10.01%下降至2019年的7.59%,基金公司直销的公募基金保有规模占比从2015年的61.90%下降至57.29%。

相比之下,独立基金销售机构的份额这5年来却直线上升,从2015年仅占市场2%的份额,上升到2019年的11%。

来源:中基协官网

2019年之后,中基协不再披露各个渠道公募基金销售保有规模占比情况,但自2021年第一季度起,中基协每个季度都会发布代销机构的公募基金销售保有规模的百强榜单(下称“百强榜单”),从中亦可窥见公募基金代销江湖近年来的变化情况。

据2021年第一季度的百强榜单,代销机构的“股票+混合公募基金保有规模”合计为5.43万亿元,其中银行渠道的保有规模占比为61.12%; “非货币市场公募基金保有规模”合计为6.51万亿元,其中银行渠道的保有规模占比为57.88%。

据2023年第一季度的百强榜单,代销机构的“股票+混合公募基金保有规模”增长至5.79万亿元,其中银行渠道的保有规模占比却下降为50.74%;“非货币市场公募基金保有规模”合计为8.25万亿元,其中银行渠道的保有规模占比却下滑至47.22%。

可以看出,银行渠道虽然仍占据基金代销规模的半壁江山,但市场占有率却处于下滑态势。另外,2023年第一季度,百强名单中的前十强中银行占据六席,较2021年年初少了两家,后者被中信证券、华泰证券所取代。

互联网平台的增长态势也不可小觑。2023年第一季度, 以互联网平台为代表的独立基金销售机构渠道的“股票+混合公募基金保有规模”占比为25.75%,较2021年第一季度上涨了3.46个百分点;“非货币市场公募基金保有规模”占比为33.91%,较2021年第一季度上涨了7.05个百分点。

来源:中基协官网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银行渠道基金销量增长乏力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互联网平台的迅速崛起,其他平台的销量也越来越大。而80后、90后这一代成为购买基金的主力,他们习惯通过互联网渠道来购买基金。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监管对银行基金销售业务违规的打击力度也在加强。据不完全统计,年内至少有20家银行因基金代销业务“踩红线”,被采取了监督管理措施,其中,销售、业务负责人等未取得基金从业资格、基金销售产品宣传不合规等问题为违规的“高发地带”。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