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上寻亲到寻亲成功被二次遗弃,从置身舆论漩涡惨遭网暴到“把生命还给这个世界”,短短一个多月时间,这个年仅17岁的寻亲男孩历尽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当内心萌生的希望一次次破灭之后,他选择离开这个令其失望的世界。

在留下的数千字长文中,刘学州历数了种种不幸和不公:出生时被父母卖掉做彩礼、上学期间遭校园欺凌和猥亵、被亲生父母颠倒黑白后遭网暴……这既是与这个世界的告别信,又是一份含泪泣血的控诉书。当然,这些信息有待调查,有关部门也正在调查。如果是实情,那么牵涉其中的各方都应该付出代价,为自己的过错承担法律责任。

谁该为他的死负责?类似悲剧又该如何避免?还有多少寻亲的孩子面临着有家难回或无家可归的窘境?相关部门、单位、组织及社会大众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在消逝的生命面前,这些问号倍显沉重。

2015年2月,最高法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当前惩治预防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特点,比如采取偷盗、强抢、诱骗方式实施拐卖儿童犯罪的发案数量明显下降,大部分被拐儿童系被亲生父母出卖或遗弃,继而被“人贩子”收买、贩卖。

某种角度上,正是“卖儿卖女”现象的存在,让一些被拐儿童被解救后,可能面临亲生父母不想认领、收养户舍不得放、福利院不愿接收的尴尬,相关案件也陷入无法退回也无法前行的困局。不管什么原因,亲生父母卖孩子都是对亲情、人性、法律的巨大伤害,理应受到惩罚。

关注寻亲故事,还要关注被拐儿童的融入问题。有社会学研究者发现,寻亲成功后,被拐孩子与原生家庭的融入存在不少问题。对于这类现象,需要相关部门、救助机构、公益组织以及社会大众提供支持和帮助。如果有关方面能够及时伸出援手,悲剧或许可以避免。

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既是社会共识,也是相关立法遵循的原则,任何时候都不应随意指责一个孩子,不应逼迫他们做出两难选择,更不应把键盘变成伤人的匕首。

刘学州死了,但他留下的那些问号,应该一一被查清、求解。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