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料倒进马槽,几匹壮硕的栗色成年马围拢过来,不时发出几声噗噗的响鼻声,几匹刚出生几个月的小马驹,正在欢快地奔跑。这是农村已经极少见的养马场景。

今年41岁的邵刚是博兴县博昌街道伏邵村村民。现在,他养的马存栏27匹,全部都是山东特产的渤海马。


(相关资料图)

渤海马曾经广泛分布于滨州、东营、潍坊和烟台的沿渤海地区。进入本世纪,随着农业机械水平的不断提高,渤海马的役用功能基本丧失,目前基本处于濒临灭绝状态。

“从小跟着俺父亲喂马,也喜欢马。十来岁的时候,就套上马,赶马车,一点也不害怕。”邵刚说,养马的技术是从父亲手里学来的。

目前邵刚养殖的渤海马存栏量达到27匹。

邵刚的父亲邵长军,今年68岁,从十七八岁就在当时的生产队赶马车。 50多年来,一直跟马打交道。老人回忆说,1981年,当地推行“大包干“,因为爱好马,也为了自家干农活方便,东拼西凑了600多块钱,把生产队最好的马买了回来。

当时农村对役用的牛、马、驴、骡等牲畜需求较大,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邵长军在种地之余,当起了牲口贩子。遇到品种好的马,就自己留下饲养。“当时骡子比马贵,一些好母马就用来下骡子。”

后来,随着役用牲畜逐渐退出,邵长军一家开始养殖肉牛,但马一直留着。最近10多年,骑马坐轿的传统中式婚礼受到年轻人推崇,邵家养殖的渤海马成为婚庆市场上的新宠。

“以前农村养殖渤海马,是因为它适应力强,耐粗饲、抗病力强、挽力大。现在能用于婚庆,主要是由于渤海马性情温驯,在婚庆现场,遇到放鞭炮、礼炮的高噪音,也不会受惊,比较安全放心。”邵刚说。

养马已经成为邵刚的主要工作。

目前,通过跟婚庆公司合作,邵家父子养殖的渤海马不仅用于博兴本地的婚礼现场,还经常被租赁到东营、淄博等地。

近几年,随着父亲年龄增大,养马的绝大多数工作都落在邵刚身上。他每天早晨四五点起床,打扫马厩,添水添料,忙活完要3个小时。中午再次添草料,1个多小时。傍晚,重复一遍早晨的操作。

目前,邵刚一家种着30多亩粮食,这也是这群渤海马的重要饲料来源。平时马的饲料主要是玉米秸秆、花生秧等干草料。由于机械收获的玉米秸秆无法再做马饲料。为了保障饲料来源,他们家的30多亩玉米,还是传统的人工掰,然后人工收割、运输,储存完整的玉米秸秆。此外,每年还在当地收购50多亩的玉米秸秆。

普通农户秋收秋种,往往三五天就能完成。邵刚一家每年秋收就要1个多月,别人的麦子出苗了,他家的玉米还没掰完。“好在种麦子不怕晚,好多年了,麦子晚种二三十天,产量倒是没影响。”

邵刚说,最近几年,马匹租赁、马驹销售,再加上地里的粮食,全家收入比外出打工还强一些。“一家人天天在一起,还有一群活泼的马,感觉挺幸福。”

今年已经繁育了5匹马驹。

据了解,20世纪50年初,为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山东环渤海地区多地引入外来良种公马,对当地马进行杂交改良,逐渐形成了适宜山东地区的新品种马。后来经过鉴定,正式命名为“渤海马”。在2021年1月公布的《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2021年版)》,渤海马作为培育品种名列其中。这也是山东唯一收录该目录的马品种。

据博兴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生产科负责人介绍,2021年,县里在进行全省第三次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工作时,确认了是渤海马种群,当时是19匹。2022年起,青岛农业大学等单位开始对渤海马种群进行生产性能测定,目前,这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李伟 通讯员 张广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