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作为我国传统佳节之一,每年端午节临近之际,很多地方的朋友都会提前准备粽子、咸鸭蛋、皮蛋等食物。事实上,端午节可不仅仅只有美食,还蕴含着许多传统文化,而今年的端午节很多农村老人都表示不一般,并且难得一遇。怎么个不一般法?接下来就和大家一起看看今年端午有啥说法和讲究?
今年端午为啥不一般?
(资料图片)
2023端午将至,大部分朋友都知道我国端午佳节的日期通常看的是农历,也就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谓之“端阳”。而到了端午节这一天,民间各地也都有着众多习俗,比如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和菖蒲、佩戴香囊、吃咸鸭蛋、品雄黄酒、拴五色丝线等等。
1、今年端午节来得比较晚
端午的农历时间是固定的,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但阳历时间却是不固定的,一般端午节的阳历时间在6月初或者6月中旬。而今年的端午节阳历时间来得比较晚,到了6月22日。这是因为今年闰了一个农历二月,所以导致时间推迟了。而在近十年的端午节阳历时间中,只有2015年的端午节时间在6月20日。端午节时间一般很少会出现在5月下旬或者6月下旬。比如2013年端午节在6月12号;2014年端午节在6月2号;2016年端午节在6月9号等。
2、夏至节气和端午节相连
夏至节气是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其公历时间一般在每年的6月21号至6月22号,根据2023年日历可知,今年的夏至节气在6月21日,而端午节在6月22日。夏至节气和端午节这一波属于无缝相连了。而在民间,端午和夏至相连,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比如“夏至临端午,田里不打鼓”,“夏至端午前,必定是灾年”、“夏至端午前,旱地能行船”、“夏至端午前,庄稼老汉泪涟涟”等,大部分说法无疑不是表达今年年景可能会不好的意思。民间通过端午节和夏至节气的时间来判断一年的年景并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因为有很多是农村老人通过往年种地的经验总结而来,但这些说法却不适用于每个地区,毕竟我国地大物博,多地气候不一样,有时一些别的因素也会影响到收成。农谚仅仅可作为一个参考。
端午民间谚语有哪些?
1、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这句话简单来说就是清明节的风俗是插戴柳枝,意在保持青春;端午节的风俗是插带艾蒿,意在避除瘟疫。
2、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意思是虽然过了端午节,但不见得所有地区就会马上炎热了,有的地方天气还会冷一段时间。
3、端午挂艾三不挂
家里有孕妇和婴儿的可以尽量不要挂,虽然艾叶独特的味道可以驱赶蚊虫,但是对于身体脆弱敏感的群体来说,还是味道大了,避免引起不适就最好不挂。另外,古人有艾草挂单不挂双的讲究,像挂5或7支都是可以的。还有就是过卯之艾不挂,采艾草的时间最好是在太阳升起之前,也就是在卯时之前,早上5点到7点之间去采。
夏至有关农谚有哪些?
1、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涟涟
意思是如果芒种日这天天气很热,夏至这天一般就会下雨。
2、芒种怕雷公,夏至怕北风
如果在芒种时节下起大雨,就直接影响到小麦的晾晒时间。一旦小麦收割之后被淋雨,就容易发霉变质。如果夏至天气炎热、大旱将至,地表环境受到高温的影响,会导致植物生长缓慢,也严重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这句农谚整体表达的就是芒种时节打雷下雨,夏至时节刮北风,可能会影响到一年的生产和农作物产量。
3、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
夏至时麦子基本收割完毕,人们都会在夏至这天用自家新打的小麦磨面,做手擀面吃,以示庆贺丰收,同时迎接夏天的到来。从夏至开始,太阳的光线也慢慢从北回归线南移,故而白天慢慢缩短,夜晚变长,农村也就有了“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
4、夏至大烂,梅雨当饭
意思就是要告诫大家夏至到来时都是烂雨天气,梅雨十分频繁,农民朋友要早做准备,提前做好防范措施,才能有个好收成。
总的来说,在古时古人没有高科技的手段来快速预测判断未来的天气变化,都是从日积月累的经验中推断出一定的规律,并衍生流传下来一些农谚,比较适合当时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是当时老百姓们的智慧结晶。虽然今年的夏至在端午节之前,很多农谚表达的意思都是指今年的年景不太理想,但也不可以偏概全,毕竟现在各地环境气候和以前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们觉得呢?最后,提前祝大家端午快乐,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