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UA设计学堂
建筑艺术教研室
【资料图】
时光荏苒,夏花灿烂。2023届本科毕业作品展如期而至。今年建筑艺术教研室以“融脉·共生”为主题,蕴含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相互关联和依存的理念。展览呈现36位同学共9组作品,通过对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的设计实践,探索两者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追求城乡发展的协同效应。我们强调人与环境、历史与未来之间的和谐共生,致力于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宜居的城乡环境。通过这次毕业设计,同学们得以全面了解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的挑战和机遇,意识到城市更新需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需要倾听居民的声音,尊重历史文化,追求可持续发展;而乡村振兴则需要注重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激发乡村的活力与魅力。
九组作品主题鲜明,风格多样,饱含着年轻一代的青春锐气与专业才华,凝聚着指导教师的心血和同学的汗水。毕业在即,愿以此为起点,不负韶华,追求卓越,未来可期!
指导教师
刘晨晨
翁萌
华承军
钱利
丁向磊
屈伸
建筑艺术教研室优秀毕业作品
《集——对近未来智慧农场新形态的研究与设计》
宋婧怡 陈秋怡 张怡铭 赵柯棋
指导老师:翁萌 刘晨晨 华承军 钱利 丁向磊 屈伸
设计说明:
我们的选题叫“集”,是对近未来智慧农业建筑新形态的设计与研究,以陕西省西安市张家巷村为例。
集,有集会、聚集、集市的意思,蕴含着我们对村庄发展的美好愿景。而从地域视角来看,场地位于汉长安城遗址区,都城是一个朝代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合地,汉丝绸之路的开辟使不同地域的文明相互碰撞、汇集,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设计,集合现代智慧与村庄本土文化,重塑村庄集合力。
结合对近未来的思考,我们以农业为线索,建筑为载体,科技为动力,将智慧农业与农业集市、农家生活结合起来,做出一个连接产业、经济、生活的大合集,寻找出集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推动生态可持续发展、推进遗址区文化发展为一体的新模式,打造出农业富强、产业多元,村民富裕、文化丰富,环境美丽的新型乡村。
在建筑设计上,我们以农作物生长作为概念引入。从种子开始,到发芽,至生长,再到收获,正向来看,是人们对植物认知、技术发展的过程,反过来则是一个溯源的过程。我们对应地设立了种子塔、育苗室、栽培室和创意集市等,人们通过建筑的参观流线,既可以感受、体验智慧农业的发展概况,同时还是一个溯源的过程,让人们在游览中体会人与自然相融合、回归生命本源的历程。
《顗居——生态艺术疗愈空间》
汪浩然 闫昉 刘子墨 季雨佳
指导老师:屈伸 刘晨晨 翁萌 华承军 钱利 丁向磊
设计说明:
“万物皆是振动”——万物都处于一种震动的状态,包括我们的身体,自古以来,我们就发现声音可以有疗愈身体的功效,还能帮助清理身体内积压的负面能量。我们希望打造一个以提供精神治愈为核心,为人们提供一个艺术疗愈,自我治疗的空间。建筑外观取型于使声音可视化的“克拉尼图形”,力求以生土建筑、地下空间立体利用建筑和无痕设计建筑为原点,形成在地面上无缝地进出场地的“大地流体”形态。在打造治愈空间的同时,研究生土建筑的未来意义,在经济、环保、旅游、文化等各方面向社会显示出生土建筑的独特魅力。
《衍——汉藏交互中心设计》
唐思源 陈诺 王静彤 徐可睿
指导老师:钱利 刘晨晨 翁萌 华承军 丁向磊 屈伸
设计说明:
项目提取曼荼罗的理想景观模式及“共生”思想中“流动、开放”的思想体系,通过“交互式建筑”的新方式来促进这一观念的有效实现。建筑能自主适应周围环境,积极的与“用户”对话,建筑平面采用坛城基本形式进行演变,逐渐向上递增循环,环形围绕,建筑没有固定的人流路线,“用户”则作为建筑的主人公以及叙事载体,每个人都可能拥有不同的空间体验,建筑根据用户需求在可以进行四种变化,人流量较多时,建筑会将中庭打通,增加建筑面积,提高舒适度;建筑延续“循环轮回”概念,可以通过旋转的方式来产生多种交错空间或根据用户需求变化,增加体验感;在夜晚时,建筑中庭则会充当剧场空间举行大型活动等。除了基础的变化外,希望建筑是一直“生长”的,能够随着科技的进步,实时与用户互动对话,根据每个用户的需求去进行动态变化。
《白象佳兴与人同——以农耕焕发重庆山城社区新生》
吕思妍 黄韵荧 陈子瑞 杨程程
指导老师:刘晨晨 翁萌 华承军 钱利 丁向磊 屈伸
设计说明:
本项目旨在探究在城市更新问题下的可持续农业的未来交互。一方面结合相关理论研究,展开对当下城市发展中社区关系的形态研究及城市农业发展状况的调研,另一方面从实际出发选择重庆市渝中区的白象居这一重庆典型山城社区进行实验性的改造,以社区农业方向为主导,结合理论研究,解析街区问题,通过植入“农业”这一元素,为社区带来新的可能性。我们希望对白象居街区科学合理地进行设计规划,以建立屋顶农场、建筑外立面墙体农业等方式改造街区,并建立起社区农业的自循环生态体系。
《数字化城市积淀更新——数字孪生下的顺城巷民宿改造项目》
刘玉力 蔡若楠 刘福龙 王博文
指导老师:翁萌 刘晨晨 华承军 钱利 丁向磊 屈伸
设计说明:
项目位于下马陵顺城巷,基地建筑处于坡道之上,地势南高北低,建筑大门朝南,是一个简单的框架结构的五开间建筑。场地区域有碑林博物馆、秦腔、董仲舒墓等这些都是具有浓厚地域色彩的文化产物。下马陵的最大特点就是正面对城墙,城墙也极其符合我们设计中沉淀的概念。在本次设计中我们将城墙视为不同视角的观察点,从民宿看城墙,从城墙看民宿,视角角度的交互带来不同体验与感受,如何达到平衡是我们此次设计的一个重点。该设计方案采用了退台和错层的方式,来尽可能获得较大的露台空间和空间变化。本次设计利用AI技术,改变传统工作流,将我们的模型输入stable defusion里的controlnet组件,并使用已经训练好的数字模型,来生成建筑概念图为我们提供设计灵感和方向,使方案更加多元化。这也更加符合我们数字栾生这一概念。
《戏云——汉调二黄艺术园设计》
王羽坤 郭夏源 梁垚婕 林雍澄
指导老师:华承军 刘晨晨 翁萌 钱利 丁向磊 屈伸
设计说明:
近年来,国家重视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下达多项文件帮助戏曲艺术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本设计从环境设计的角度出发,旨在设计出文化自信和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能够辅助汉调二黄戏曲艺术活化的主题艺术园区。通过对剧场经营业态和剧场类型的研究,最终确定艺术园采用剧场综合体和剧场集群相结合的方式。在功能上,园内包含剧场、餐饮、商业、教育、展览、绿化、办公等功能区。根据演出场景的不同,剧场又分小剧场、路演戏台和室外娱乐剧场三种,可以满足多种戏曲演出形式。艺术园用综合体的经营业态,将戏曲演出观看与其他行为放在一起,可以为戏曲艺术吸引更多的关注,扩大知名度曝光度;剧场集群则可以增加戏曲剧团等机构组织之间的交流,从空间环境上,有利于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园内又设置大量公共空间,为包括安康龙舟节、实景演出、沉浸式剧本杀、文创产品产出等在内的多种非遗活化活动,提供活动空间。希望本设计,能提高安康汉调二黄的知名度,为戏曲艺术非遗活化,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