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长江北岸,杉树林立,杨柳依依,乌桕点缀其中,绿野无垠。

这是南京市浦口区长江岸线如今的景色。很难想象,5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光景——厂棚林立、机器轰鸣,船厂切割、轧钢、喷漆、除锈等作业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长江岸线不堪重负,周边居民更是深受其扰。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岸边经常能看到江豚跃动。但后来,由于周边工业过度开发,这里几乎都看不到江豚了。”南京市浦口区桥林街道党工委委员杨庆松感慨。

为改善沿江生态环境,江苏提出系统治理、铁腕治理。从拆除船厂、养殖场,到拆除龙门吊、破碎机,再到清除水泥地坪、砂石地坪,每项举措、每次行动都彰显着江苏全力“脱胎换骨”、实现江岸复绿的决心。

“我们累计关停化工企业3876家,腾退长江生产岸线81公里,生态岸线占比已提升到64.1%,长江干流江苏段水质连续5年保持Ⅱ类。”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级巡视员程友华说。

据悉,江苏制定“1+3+7”治污攻坚政策体系,先后印发《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关于优化排污总量指标管理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江苏省生态空间管控区域规划》等系列文件,力争守好生态“存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头是生态环境保护,一头是经济社会发展,如何把握二者的平衡?江苏给出了答案:退,干净利落;进,毫不迟疑。

常州段破解“化工围江”,浦口区打造“春江十里”,沿江地区落实长江“十年禁渔”……面对突出环境问题,江苏锚定目标,协同奋进。

“要主动寻求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公约数’,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协同并进。”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尹荣尧表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是“低端产业”的简单退出,而是要统筹沿江地区战略性转型和沿海地区战略性布局。

作为滨江城市,江阴不仅具有依山傍水的天然优势,还有着积淀深厚的漕运文化、工业文化。随着江阴沿岸工厂有序腾退,“工业锈带”成为“生活秀带”,为高质量发展蓄积新动能。

“我们投资256亿元左右,把原来23.4公里的生产岸线压缩至16.8公里,压缩的岸线全部还给老百姓。”江阴文化商业旅游产业集团筹备组副组长朱贻军告诉记者,他们以实际行动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让更多人享受到长江高水平保护带来的福利。

目前,江阴主城区30公里生产岸线已变为生态岸线、亲水岸线,船厂公园、鲥鱼港公园、锡澄运河公园等相继在江畔“绽放”。

“看!江豚!”江边传来一声惊呼。

南京、镇江、江阴……近期,江苏多地江豚频现。作为长江生态“晴雨表”,江豚数量越来越多,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这意味着近年来江苏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近日,记者漫步于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微风清凉,树影婆娑,水清近人。这一公园位于扬州古运河三湾段,原是扬州城市东南部的工业用地、棚户集中区,现在已是运河“原点”城市的示范与标杆。

园区讲解员刘玮是一名90后,她对记者说起这里的变化:“我从小就住在附近,小时候和父母经过这里,经常看到烟囱冒着黑烟,污水横流,垃圾成堆。现在环境好了、景点多了,大家都爱来这儿逛。今年‘五一’假期,游客多到我们顾不上休息。”

三湾河畔,坐落着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2021年,博物馆正式开放,现已成为大运河全流域的新地标,为公园引来八方来客,推动大运河从“地理空间”走向“文化空间”。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令老百姓最具幸福感的公共产品。”尹荣尧介绍,江苏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指标连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整体实现从严重透支到明显好转的历史性转变,群众满意度提升至93.6%。

已经迁居无锡30年的毕大爷,最近几年搬迁到了小溪港附近的社区,见证了小溪港的时代变迁。“以前这里是一个渔船码头,渔民们打了鱼就在岸上卖,生活环境和现在比那可差远了。自从有了小溪港渔咀公园,我经常带着小孙女来这里玩耍。”毕大爷笑着说。

记者看到,公园彩虹步道飞架空中,旁边就是清澈的太湖水。市民在湖畔跑步、散步、骑车,共同构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景。

从拆除到建设,从恢复到发展,从生产到生活,从长江“十年禁渔”行动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生态蝶变正在把“强富美高”新江苏宏伟蓝图从“大写意”一笔一笔绘制成“工笔画”。

“未来,江苏将继续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实现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江苏省委研究室副主任焦建磊表示。

(本报记者 李菲 本报见习记者 武鹭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