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用打车软件,不会团购点外卖,不会用手机买电影票,买菜不会手机支付……面对扑面而来的数字时代,银发群体正在面临着一道看不见的“数字鸿沟”。
(相关资料图)
在这种需求下,云南一个特殊的补习班“银发港湾课堂”就此诞生。只不过,和平常的补习班不同的是:教室变成了银行的营业网点,课堂内满是学生们花白的头发和老花镜,而这里的老师走进“教室”的第一句话就是:“爷爷奶奶们,请拿出你们的智能手机…”。
“银发港湾课堂”是2021年1月由建行云南省分行联合春城晚报共同推出的公益品牌。围绕老年人日常生活中涉及的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7类高频事项和场景,在全省建行固定的营业网点和开课时间,面对面、手把手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
自2021年起,来自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的60位大学生志愿者成了“银发港湾课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他们在经过层层选拔后,成为了银发港湾课堂上的学生志愿者、讲师,连续三年用课余和暑假时间为银发港湾课堂的老人们面对面、手把手教学智能手机,同时还在暑假期间成立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接力这场爱心传递。
3年来,9000多位老年人体会到了数字技术的美好,横亘在他们面前的数字鸿沟被学生志愿者用青春力量“拉”近了。这是专属于”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学生银发讲师团“的适老化服务的暖心故事。
一枝一叶总关情
一群人并肩而行,一堂课常上常新
云南师范大学职教学院“学生银发讲师团”被“银发港湾课堂”的爷爷奶奶们亲切的称为“教手机的小老师”。“银发港湾课堂”做的事情并不复杂—教昆明地区的银发老人如何使用智能手机,同时为他们普及防诈骗知识。这个公益项目从21年开始在昆明地区13个建行网点推进,目前已经遍布云南16州市,正在读大学的云师大职教学院的60名学生成为了这个公益项目的志愿者。
“这是双螺旋并进的过程。爷爷奶奶们对拥抱数字技术的热情坚定了我们云师大职教学员学生志愿者走下去的决心。”柳昌荣目前已经从志愿者考核成为了学生讲师。在建行和春晚晚报的推介下,在学院领导的推进下,报名志愿者和讲师的学生也愈发多起来,他们之中有的在西南联大博物馆担任学生讲解员,已经有一定的培训讲解经验;还有一些学生已经参与过类似的公益项目,有专门研究、独到见解和实践经验的。当然,这可不是随意就能上任的,报名后需要培训合格后方能担任“银发港湾课堂学生讲师团”学生讲师,目前只有10位考核成功担任讲师。
考虑到老年人容易遗忘、跟不上操作的特点,昆明地区每节课都会有2-4名学生志愿者参与每堂课,弯腰、跪地、手把手为老年人指导是课堂常态。每每体验过后,总有人反馈银发港湾课堂所燃起的温暖,排课表、安排学生志愿者已成自发自愿的事,“很自然的,大家就融合了,个个学生志愿者都在微信群里积极报名,根本不用担心人手。”说到这,学生讲师柳昌荣神情骄傲,仿佛在说“看我们云师大的学生多团结。”
在建行云南省分行和春城晚报的支持下,经过半年的试点梳理,银发港湾课堂从昆明城东支行顺利复制开来,开课网点逐步扩大到昆明城区13个网点,更多云师大学子加入课堂,更多老年人体会到了数字技术的美好,横亘在他们面前的数字鸿沟被学生志愿者用青春力量“拉”近了。
润物无声撒春晖
做实志愿服务细节,职教学子为爱保温
细雨轻无物,百谷俱留痕,时代的背景不断在改变,但青年学子的使命却一脉相承。一幕幕银发港湾课堂的暖心故事,无疑是云师大青年学子助力老年群体奔向美好生活的一个个生动注脚。
“银发港湾课堂”的学生讲师和志愿者常常将自己视为一个“翻译”,他们觉得自己面对的不是一群畏惧智能手机的老年人,而是一群脆弱又敏感的小孩。“和小朋友上学一样的,有的学得快,有的学了就忘。”他们也在逐渐适应老人的学习节奏,保持着善意和耐心。
“银发港湾课堂”最初课程的设计是:微信支付、微信扫码、滇医通挂号、云南人社等。到了开课那一天才发现绝大多数老年人都停留在“只会接打电话”这个层面的功能,因此课程计划又一次次的调整,从头开始教老人们如何“驯服”手里的智能手机。得益于贴近生活的课程内容和耐心细致的讲解,爷爷奶奶们听课热情高涨,常常在多个网点反复报名听课。这对银发港湾课堂的学生讲师和志愿者来说,课程质量要求愈发高了,既是欣慰也是责任。
“在实际开课过程中,我们发现爷爷奶奶对智能手机有些害怕,但又迫切想要知道某个软件如何打开、跳转页面。”讲师万江认为,在教学中,要让老年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从而达到“驯服”手机,敢于使用的目的。
跟老人上课一定要具象,不能只单纯的说概念、讲步骤。比如“手机屏幕里面这块叫什么名字?你们看它放着一些小图标,像不像我们生活中放东西的桌面,都放着工具……对了,所以他们都叫桌面。”与实际生活产生联系并理顺使用逻辑,是学生讲师们和志愿者们摸索出来的方法。例如线下挂号是选择医院、科室、医生、缴费,与线上挂号的逻辑一一对应,弥补了老年人在手机上操作上容易忘记步骤的不足。
这是把老年人的思维方式和软件操作逻辑一层一层拨茧抽丝的过程。学生讲师和志愿者们甚至和家里长辈交换了老年机,每天有空就研究其软件使用方法、小工具打开顺序等,“玩”透以后再做课件。
尽管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但还是有很多老人记不住,所以要反复的讲。涉及到资金账户安全,讲师们和志愿者们也是格外的小心,总是反复叮嘱,在教智能手机的同时给他们普及了金融防诈骗知识。
大道并肩共长歌
交出云岭适老化温暖答卷,担当青年学子使命
教老人使用手机这件事繁琐而艰难,“银发港湾课堂”志愿者们坚持的动力何在?“这是年轻人的责任”柳昌荣、陈慧琼、李童欣等都是云师大职教学院秘书学系的学生,她们也用日记记录下了服务过的老人。这些老人都会让她们想起自己的爷爷奶奶。
柳昌荣对颐园支行银发课堂的王爷爷印象深刻。她曾手把手教王爷爷如何使用智能手机拨打电话和发送短信,作为独居老人的王爷爷一直希望能够使用智能手机给远在国外的孩子通一个视频电话,在课程结束后王爷爷在纸上写道:“我是2023年第一次参加的新学员,非常感谢小万老师及其他志愿者老师,让我们学得开心、易懂,感谢整个社会对老年群体的关怀,社会在进步,不要抛弃我们。”
每两周固定时间上课碰面,平时在群里问关于智能手机的问题,老人与“银发港湾课堂”的联系越来越多,很多老年人都成为了 “银发港湾课堂”的“钉子户”。但也有很多老人因为身体原因最终没有坚持上完一系列的课程。
今年8月暑假放假后,以柳昌荣、王碧丽为代表的10多位学生成立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留在了云南昆明继续帮助还没有学会智能手机的老年学员们。当得知学生们为了她们没有回家时,李童欣帮助过的一位爷爷用语音向她表达了感谢之情,“用我刚教会她的微信发语音功能,在微信上发给我的”。每每因为学业快要坚持不下去的的时候,李童欣就会打开这段语音,她更加坚定了当初选择银发课堂的初心。
2022年11月3日,在建行昆明官渡支行营业室举行了一场热闹而又充满爱心的银发港湾课堂结业仪式。柳昌荣、陈慧琼、李童欣等众人被建行云南省分行、春城晚报授予“优秀学生银发讲师”,并代表学生志愿团上台宣誓:“躬逢盛世,个体与时代的脉动息息相关,纵使前路艰辛,亦要坚忍不拔。志所向,皆可往!我们坚信,随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其蕴藏的巨大价值必将成为造福老年群体生活、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让我们通过“银发港湾课堂”汇聚起幸福的涓涓细流,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让适老服务温暖而可及!”
从2021年到2023年,“银发港湾课堂”已遍布云岭,温暖了数千位老年人。走上连接数字化时代桥梁的他们,不忘给“搭桥人”送来祝福。
在建设路银发课堂,李宝书奶奶手里拿着一个朱红色大信封,课程还没开始,她就忙不迭地走上讲台,代表22位“老同学”大声朗读起来:“我们素不相识,报名时也没有交过一分钱学费,可是你们对我们这些老学员却一张张笑脸相迎,一声声爷爷、奶奶亲切称呼,一次次耐心细致的指点,使我们暖在心窝……”读罢,李奶奶深深地鞠了一个躬,课堂上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在座的爷爷奶奶们,也纷纷在感谢信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在场的学生讲师和学生志愿者们意外之余,一股温暖充盈在课堂的大厅里。
信上说道:老年人是需要社会关心的一个特殊群体,兢兢业业辛苦了一辈子,到了寒花晚节时,更要赶上日新月异的时代脚步,“银发港湾课堂”就像一份“家常菜”成了老年人的日常必需,办实事以心交心、办好事持之以恒,课堂上有一份家的温馨、学知识尝到了家的味道。当天课程结束之后,讲师万江也在他的课件上留下了自己的心语: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公益至上,做实做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在昆明建设路银发课堂,学生志愿者自国斌帮助视力、听力不好的熊爷爷检查手机、复印讲师讲稿,并亲自上门讲解;在建行官渡银发课堂,学生讲师柳昌荣愿意倾听老人们回忆过往的激情岁月,唠叨生活中的欣喜和愁苦,时而附和几句体贴的话,老人就高兴了;在建行城东银发课堂,学生志愿者王碧丽、李云梅早早到达开课地点帮助提前到达的老人解决智能手机问题。
透过智能手机与现代科技,放眼云师青年学子与银发学员共进互促之路,志同道合者并肩前行。在银发港湾课堂,人与人更亲,心与心更近,以暖阳遍照之心,行春风化雨之举,云师青年学子与银发老人们暖人肺腑的故事仍在发生,青年学子的使命仍在进行,一条横跨云岭的爱心长河正在流向四方。
截至目前,银发港湾课堂已服务老年人次超9636人次,开课网点达103个,开展免费助老课程781节,覆盖全省16个州市,志愿者参与1697人次,志愿者服务时长57万+小时。(记者 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