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2023H1 公司营业收入延续高增长,盈利能力稳步提升,业绩符合预期。

展望2023 全年,锂电设备领域充足的在手订单仍将驱动公司业绩维持较快增长,且公司在海外动力锂电、国内储能锂电市场持续加大布局,新接订单占比有望提升;此外,公司持续推进的平台化战略,2023H1 光伏设备业务已实现放量,后续3C 设备、激光设备、氢能装备等业务有望驱动公司业绩长期成长。


(资料图片)

事件

公司发布2023 年半年度报告,上半年实现营收70.86 亿元,同比+30.03%;归母净利润12.00 亿元,同比+47.75%。单季度2023Q2实现营收38.12 亿元,同比+51.08%;归母净利润6.37 亿元,同比+36.69%。

简评

营收延续高增长,盈利能力稳步提升

锂电设备业务驱动公司营收稳健增长,后续非锂电业务占比有望提升。公司锂电智能装备业务仍为公司收入增长的主要驱动力,2023H1 实现锂电设备收入53.56 亿元,同比+41.08%,营收占比约75%,主要系2022 年公司新接订单同比高增、2023H1 批量验收。此外,2023H1 公司智能物流系统业务实现收入9.23 亿元,同比-4.30%,光伏设备业务实现收入2.84 亿元,同比+212.42%,3C 智能设备业务实现收入1.55 亿元,同比-57.75%。近年来公司持续推进智能装备平台化布局,2023 年光伏设备业务实现放量,后续公司非锂电业务占比有望持续提升。

在手订单仍较为充足,但新接订单较2022 年有所下滑。截至2023年6 月末,公司合同负债为106.12 亿元,同比+42.37%,较2023年3 月末增长2.18%;存货为137.44 亿元,同比+27.15%,较2023年3 月末增长3.89%,体现公司在手订单仍较为充足,但新接订单较2022 年有所下滑,主要系2023 年以来国内动力电池行业设备招标需求有所减少。

泰坦新动力盈利能力同比明显提升,带动公司整体盈利能力提升。2023H1 公司综合毛利率为40.10%,同比+5.85pct;归母净利率16.94%,同比+2.03pct。其中,先导智能全资子公司泰坦新动力盈利能力显著提升,2023H1泰坦新动力实现净利率17.21%,同比+6.91pct。

加速全球化进程,海外订单占比有望持续提升

公司持续优化全球网络和资源配置,目前已在美国、瑞典、德国、土耳其、法国、匈牙利、日本、韩国等地设立分/子公司,为全球知名汽车厂商和电池企业提供装备和服务,市场占有率稳居全球第一、欧洲第一。2022 年10 月,公司全资收购德国自动化装备制造商Ontec,建立海外技术能力中心,成为第一家在欧洲本土建设技术中心的中国锂电装备企业。同时,公司还将收获一支高水平的、专业的非标装备本地服务队伍,成为公司本土生产、加工、服务能力的重要力量,进一步在工艺技术、服务质量等方面优化提升,提高欧洲客户满意度。以本次收购为契机,公司将持续完善海外服务体系,融合平台化运营经验和差异化的服务策略,进一步提升公司国际化运营水平。2021 年以来,公司在欧洲市场进展顺利,接连收获瑞典Northvolt、德国大众、法国ACC、土耳其SIRO 等企业的大批量订单。

展望2023 全年,欧美动力电池企业、整车厂有望快速扩产,从而创造更多锂电设备需求,公司所提供的锂电设备整线以及各环节单机在性能上已能满足国内外主流客户的需求,销售价格相比国外同类产品有明显优势,并具备欧洲本土生产、交付与服务能力,未来有望充分受益于海外本土电池扩建带来的机遇。

平台化布局持续推进,非锂电业务未来可期

公司定位为高端装备平台型公司,多项业务具备较强竞争优势。1)光伏:立足组件串焊、叠瓦焊接、制绒/碱抛/清洗/去BSG/去PSG 等湿法工艺设备等传统设备,推进TOPCon、HJT、XBC、钙钛矿等新型电池整线自动化装备;2)3C:以自研的3D 视觉算法为核心技术,建立3D 全场景应用,在视觉测量、AI 瑕疵检测、精密成型、通用组装等方面的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可以为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穿戴、汽车电子、新型显示等行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3)激光:提供激光切割、焊接、打标、蚀刻、开孔等激光加工设备,激光FPC加工设备、MicroLED 激光巨量转移设备等获得头部客户重复订单;4)氢能:在燃料电池方面,已与捷氢科技等国内外龙头企业形成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可提供氢能燃料电池整线解决方案;在PEM 电解槽方面,已和多家知名企业形成合作,可提供PEM 电解槽制氢整线装备。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公司为全球锂电设备龙头,充足的在手订单将驱动公司2023 年业绩维持稳健增长,海外市场、储能市场新接订单占比有望提升;此外,公司提早布局的平台化战略持续推进,驱动公司长期成长。预计2023-2025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06.52、267.92、322.86 亿元,同比分别+48.23%、+29.73%、+20.51%;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9.09、51.04、63.11 亿元,同比分别+68.65%、+30.59%、+23.64%,对应PE 分别为11.74、8.99、7.27倍,维持“买入”评级。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