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4月28日电 题:“供给强、需求弱、高成本”拖累一季度钢企净利下滑
作者 葛昕 兰格钢铁研究中心副主任
(资料图片)
近日,多家钢企发布一季度报告,整体来看归属上市股东的净利润出现大幅下滑。其中,中信特钢第一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滑24.01%,沙钢股份同比减少73.88%,新钢股份同比下降90.71%。尚未正式发布一季报的鞍钢股份和凌钢股份则预计一季度净利润跌幅达78.22%和72.94%。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简称中钢协)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利润总额159.68亿元,同比下降71.49%。中钢协副会长唐祖君表示,近期,国内市场钢材价格持续快速下跌,尽管原燃料价格亦有所下降,但仍处于相对高位,钢铁企业生产经营面临严峻挑战。
“供给强、需求弱、高成本”拖累钢企业绩
2023年1-2月,由于受到宏观经济企稳回升强预期的带动以及原料成本相对高位的强支撑,国内钢材市场呈现震荡上涨的行情。但进入3月份,国内钢材市场受到了供给快速回升、需求释放力度不及预期和外部风险外溢的影响,呈现高位震荡调整的行情。整体来看,一季度国内钢材市场呈现冲高回落的走势。
从供给端来看,一季度由于钢厂受到利润空间改善的影响,产能释放力度维持较强态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3月份,中国粗钢产量9573万吨,同比增长6.9%,较1-2月扩大1.3个百分点;生铁产量7807万吨,同比增长7.3%,与1-2月同比增速持平;钢材产量12725万吨,同比增长8.1%,较1-2月扩大4.5个百分点。1-3月,中国粗钢产量26156万吨,同比增长6.1%;生铁产量21983万吨,同比增长7.6%;钢材产量33259万吨,同比增长5.8%(详见表1)。
从需求端来看,目前国际外部环境依然复杂,全球经济正进入缓慢增长期,欧美制造业PMI(采购经理指数)延续弱势,世界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凸显,从而给国内制造行业复苏造成了一定的压力。2023年以来中国着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经济运行的态势回升,消费需求逐步扩大,工业生产逐步恢复向好,企业扩大生产和设备升级的意愿不断增强,但盈利状况仍面临考验。而且由于3月份制造业PMI指数的高位下滑,制造用钢需求也开始有所减弱(详见表2)。
而对于基建用钢需求来说,专项债依然是推动基建投资的主要动力。据不完全统计,一季度,地方债发行量达2.11万亿元,同比增加约2851亿元,其中,新增专项债发行量为1.32万亿元,主要支持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以及保障性住房等重点领域。在新增专项债加快发行进度的推动下,一季度全国各地迎来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潮”,预计二季度重大项目将全面进入“施工潮”。
小松官网公布数据显示,3月中国小松挖掘机开工小时数为105小时,同比增长4%,实现了连续2个月同比正增长;从环比数据来看,呈现了连续3个月环比上升态势,但从整体数据来看,一季度中国小松挖掘机月平均开工小时数为75.1小时,高于2022年同期2.3个百分点,但较2022年全年的均值(91.9)低16.8个百分点(详见图1)。这表明重点项目已经从“开工季”转到了“施工季”,但受制于项目资金到位情况,基建项目施工节奏和进度略显缓慢,从而造成了基建用钢需求释放力度不及预期。
因此,对于国内钢铁生产企业来说,一季度可谓是“两头受制”,从成本端来看,原料价格的相对坚挺和“跷跷板”效应较为明显,短期国内钢企的综合成本处于高位;从供给端来看,由于下游需求释放的预期依然存在,国内钢企的生产积极性维持较强态势,从而也维持着产能的释放力度;从需求端来看,国内经济仍然处在初步恢复阶段,整体呈现企稳回升的态势,但市场需求不足问题仍较为突出,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牢固,下游需求释放力度不及市场预期的态势较为明显。“供给强、需求弱、高成本”就成为了一季度多家上市钢企净利润大幅下滑的最主要原因。
未来供需和价格走势怎么走?
进入4月份,国内钢材市场在供需矛盾不断积累的环境下,呈现快速下跌的态势,截至4月25日,兰格钢铁综合绝对价格指数为4212元/吨,同比下跌21.3%,成为了年内最低点;较年初(4364元/吨)下跌152元/吨,跌幅为3.5%,较最高点4650元/吨(3月14日),下跌438元/吨,跌幅为9.4%(详见图2)。
钢价的快速下跌也带来原料价格的承压下滑,其中焦炭跌幅最为显著,废钢也紧随其后,而铁矿石价格呈承压下滑态势。与此同时,钢价的快速下跌也倒逼钢厂开始落实减产操作,预计供给端将呈现高位下降的态势。因此,短期国内钢市将呈现“经济回升基础需要巩固,下游终端需求释放不足,供给高位承压摸顶,外部经济衰退风险犹存”的格局。5月份国内钢市依然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比如欧美加息预期的兑现,南方雨季的到来,旺季走向淡季的转变等。随着钢厂减产操作的落地,预计供需关系将逐渐走向新的平衡。5月份国内钢材市场将呈现以震荡探底为主基调,并伴有阶段性反弹的走势。(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宋亚芬
【编辑:郭晋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