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元东 文/图

1984年一个偶然的契机,让我一不小心成了“孩子王”。白色的粉笔在漆黑的黑板上吱吱呀呀哼唱了38个春秋,我的心花也在这动听的声音里,随着一届届“祖国的花朵”一次次绽放。76本备课本、22本教学日记、几十封学生书信、几张毕业照……齐心协力地把我一头浓密的黑发变得稀疏花白。时光一去不复返,但三尺讲台带给我的美好记忆,却足以温暖我的一生。

鸿雁寄问候


(资料图片)

1984年9月,在岱岳区良庄镇教师整顿中,我非常幸运地考上了民办教师。正值青春年华的我,怀着满腔的热忱,全心全意投入到了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当时的我在查宣洛小学教四年级语文,我原本以为自己将在两年后目送这批学生升入中学,没想到仅仅两个月后,我就不得不与他们分别了。

1984年,随着生产队的解散,过去的岱岳区良庄镇房宣洛大队分成了房宣洛村、查宣洛村、刘宣洛村三个村。过去,三个村的孩子都在大队集体建设的查宣洛小学就读,分村后,我的学生搬去了房宣洛的临时校舍继续学习,而我则留在查宣洛小学转教一年级语文。这次分校的经历,让我这个初为人师的青年第一次体会到了师生离别的滋味。

刚分校的几天,我有些恍惚不适应,经常不自觉走到人去楼空的教室,望着空空的屋子牵挂我的学生,所以当家住房宣洛村的同事递给我几张纸,告诉我“这是你的学生给你的信”时,我顿感喜出望外。这是我第一次收到学生来信,一共5封,用的都是作业本上撕下来的纸张,笔迹稚嫩但工整认真,表达的内容也很相似,都在追问我为什么不继续教他们了以及他们不愿意离开我……看着这些来信,我忍不住湿了眼眶,连日来我那些无处安放的牵挂,一下子有了情感的回应。我的学生们也在思念着我!他们信里的每一个字符,都寄托着深深的师生情。如今,这5封学生来信我已珍藏了39年,纵然时光揉皱了纸张、模糊了字迹,但每次看到它们,收信那天的喜出望外都会在我的心头重演。

在漫长的执教生涯中,我曾收到几十封学生来信,这些书信的作者陆续从校园走向社会,成了国家干部、企业高管、公司职员、个体商贩……但在我的心里,他们永远都是我的学生、我的孩子。我为他们每一个人的幸福感到骄傲。

日记写春秋

除了学生书信,我还珍藏着22本教学日记。

我写日记的习惯,是在高考落榜后养成的。参加教育工作后,尽管工作非常繁忙,我仍坚持写了十多年日记。这些日记的内容,基本都是我在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那时候,每晚临睡前,我都会在脑海里把当天的经历过滤一遍,选择一些有意义的内容记录下来。比如其中一篇,写的是我刚参加工作时,因为不会备课时常犯愁,一个星期天,我借着去城里卖韭菜补贴家用的空档,跑到新华书店找书,当看到那本《四年级语文备课手册》时,感觉就像遇到了救星,毫不犹豫地买了一本。

我的教学日记里,还藏着我对学生的愧疚。我教二年级语文并担任班主任那年,一个成绩不太好的男生迟到了,我问他原因,他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我以为他贪玩不愿意来上学,严厉批评了他。后来我偶然得知,他迟到那天是因为他奶奶去世了,家人留他守丧,他怕耽误功课自己硬跑来上的学。得知这些的那一晚,我在日记里写下了自己的忏悔,并在次日上课时,读给了同学们听。

每次外出听课、参加培训回来,我都要进行资料整理,所以我的教学日记里,也不乏对教学理论的总结和理解。

这22本教学笔记记录了我的青春芳华,见证了我从“备课犯愁”的新手教师成长为有自己教学风格老教师的全过程,是我回顾乡村小学教育发展历程和个人教学生涯的一面窗户。 

离别道珍重

去年10月,我正式告别了耕耘38年的三尺讲台,光荣退休,与我热爱的教育事业挥手作别。虽然退休后的我步入了新的人生阶段,但我对人民教师这个职业,永远心存理解与敬畏。

我们那一代乡村教师,多数不是科班出身,为了更好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只能一边教学一边进修学习。我先后参加了泰安市进修学校的中师函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拿到了中师毕业证、山东师范大学毕业证,还于2020年晋升了副高职称,践行了“教到老、学到老”的人生目标。

与此同时,我们也见证了村民们从“读书无用”到“知识改变命运”理念的转变,看到了乡村振兴对改善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环境带来的积极影响,感受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基层乡村教师的支持与关爱。

文化兴校、文艺兴邦,现在的我又做起了“文学梦”。在良庄这片热土上长大的我,想接过红色文化宣传的“接力棒”,把这片热土上发生过的红色历史写成故事,鼓舞更多后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