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秋天,稻子金黄,陈良东特意请来河南的专业收割机队收割基地里的杂交水稻种子。看着沉甸甸的稻种,老陈心里乐开了花。
(相关资料图)
今年61岁的陈良东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水尾镇新场村的杂交水稻制种大户,他曾经在县里建筑工地做过多年工人。2012年,老陈回到村里,流转村民闲置的土地进行杂交水稻制种,从春天开始,耕田、播种、覆膜、插秧、施肥、授粉……一直忙到秋收,每年可带动周边100多户村民就业。
岑巩县是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杂交水稻制种已有47年的历史。在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岑巩县将杂交水稻制种产业作为“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来抓,每年可向市场提供优质水稻良种800余万公斤,有效带动周边农民就业增收。
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向偏远山区推广,老陈春天犁田用上了大型耕田机,夏季防虫用上了无人机,秋天请来专业收割机队帮忙收割,大大节约了时间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又是一年秋收时。一粒稻种从春播、夏管到秋收、冬藏,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认真对待。老陈说,秋收过后也不能让土地闲着,今年秋冬,他计划利用制种基地种植榨菜,带领乡亲们一起继续耕耘,收获更多。
陈良东(前)与村民在水稻制种基地里平整田块,准备播种(4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陈良东在水稻制种基地里插秧时擦汗水(5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陈良东在水稻制种基地展示收获的水稻种子(8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陈良东在种子加工车间搬运今年收获的稻种(8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陈良东(前)与收割机手交流稻种收割情况(8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陈良东将收割的稻种装车(8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陈良东在浸泡稻种,为杂交水稻育苗做准备(4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陈良东(左)在种子加工车间查看今年收获的稻种烘干情况(8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拼版照片:从左至右为4月6日,为陈良东在水稻制种基地里平整田块,准备播种;5月29日,陈良东在移栽秧苗;8月1日,陈良东在水稻制种基地里拿着竹竿,准备给制种水稻“赶花”授粉;8月26日,陈良东展示收获的水稻种子。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这是陈良东准备用于育苗的杂交水稻种子(4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这是水尾镇新场村春耕时节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4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陈良东在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利用竹竿进行人工“赶花”授粉(8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村民在陈良东的水稻制种基地里播种(4月7日摄);中图为村民在陈良东的水稻制种基地里插秧(5月29日摄);下图为村民在陈良东的水稻制种基地里“赶花”授粉(8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陈良东和儿媳将收割的稻种装车(8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陈良东在种子加工车间查看今年收获的稻种烘干情况(8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农机手驾驶收割机在陈良东的水稻制种基地里收割稻种(8月2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陈良东在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查看稻种成熟情况(8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陈良东(前)与村民在水稻制种基地里插秧(5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拼版照片:左上图为陈良东在展示发芽的稻种,准备播种(4月6日摄);右上图为陈良东在水稻制种基地里插秧(5月29日摄);左下图为陈良东在查看水稻授粉情况(8月1日摄);右下图为陈良东展示收获的水稻种子(8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