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人民网北京8月25日电 (记者董兆瑞)“我要把这个轮胎画成美味的甜甜圈。”8月24日,在东城区美后肆时景山市民文化中心内,社区居民们用画笔为身边的旧物绘上“新装”,打造成独一无二的特色盆栽,用它们装点“微景花园”。据了解,这是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十七工作室、景山街道办事处等联合主办的北京老城微花园参与式设计共建活动。

什么是微花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侯晓蕾向记者介绍,微花园就是小而美的绿色景观,它们见缝插针地有机分布在胡同街巷的角落里。这些由居民们自发建造的微花园,从数个花盆到十余平米不等,形成了胡同中特有的绿色景观。“可以说,微花园是一种生活美学营造方式,也是城市小微空间绿色微更新的社会治理途径。”她说。

今年3月,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十七工作室携手景山街道办事处推出微花园3.0系列“微景花园”。该项目以“1+8+N=∞”为工作路线,与街道、社区、居民共同打造全新的景山胡同“微花园”系列。其中,“1”是指打造一个街道示范中心;“8”是指位于景山街道8个社区内的特色社区微花园;“N”是指带动居民自发的以及参与式的微花园建设行动。

“我们还通过组织多次公众参与式营造活动,不断激发公众热情,挖掘社区能人,鼓励居民参与设计社区微花园的更新途径,动员、组织、培育更多居民加入社区自治队伍,共同参与社区更新与社会治理,从而形成‘无穷’的影响力量。”侯晓蕾说。

街道微花园示范中心位于美后肆时景山市民文化中心内,结合景山街道的名字,居民们为它取名“微景花园”。记者看到,这个“微景花园”通过植物品种、景观装饰等划分了8个不同的主题,“一米阳光园”“旧时光花园”“虫飞同梦园”......每一个主题花园都倾注了居民们的心血,园中利用了大量景山居民提供的旧物,是居民亲身参与的成果。目前花园已初步建成,并由8个社区园丁代表责任认养。

侯晓蕾介绍,微花园通过植物和艺术介入的方式,可以代替被杂物堆砌、乱停乱放和私搭乱建侵占的消极空间,逐步实现片区的整体渐进式绿色微更新,实现环境品质的有效提升。同时,微花园还能够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吸引更多居民参与到社区建设,共同维护公共空间环境。

“我们提出微花园的理念已经有10年了,这些年团队深入北京老城社区,持续推进微花园居民参与式微更新。从点到线,再到面,从微花园1.0迭代到3.0,不断推进微花园居民参与式微更新。”侯晓蕾说,十七工作室从尊重百姓日常生活和行为方式出发,以小微绿色空间为切入点,以公众参与为核心,通过重构景观空间、激活社区活力,实现社区治理。

(责编:董兆瑞、高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