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一个盛夏的傍晚,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以下简称蚌医附院)放射科内,一个高高瘦瘦的男孩正为一位体检老人摆好体位,再三回头确认安全后,方转到侧面的操作间开始进行检查。
放射科主任走了进来,满脸欣赏地望着忙碌的男孩。检查结束后,男孩转头发现了主任,讪讪的打了招呼。
(相关资料图)
主任说:「放射科没有名额了,我在放疗科为你申请了一个名额,你先到那里工作,等这边有了名额再回来。」
即便是在那个年代,一名中专生能留在蚌医附院工作(实习期间,他还曾担任过蚌埠和阜阳卫校放射实习组组长)也是很多学子梦寐以求的事情。
然而,男孩却犹豫了,他想到了远在农村老家日益见老的双亲,心中虽有万般不舍,还是婉拒了主任的良苦用心。
把带教能力作为
评价主任能力指标之一
实习结束后,他回到庐江老家,被分配到庐江县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庐医)放射科工作,那一年是1990年。
读到这里,可能很多人都会猜到,这个男孩就是现在的庐江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殷文兵。
多年后,殷文兵依然念念不忘当初蚌医附院和庐医放射科主任们对自己的关心,联想到当前年轻医生的工作现状,无不感慨地说:「不论是高年资的医生还是科室管理者,都要关心爱护年轻医生,既要在技术上培养,也要在生活和学习上关心。然而遗憾的是,现在有些管理者只关心下属是否干好工作,对年轻医务人员的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却疏于关心。而一些年轻医生则把科室主任视作"老板",在形式上成为一种雇佣关系。」
他希望年轻医生能够改变当下的认识,自觉尊重学长和主任们,得到他们的认可和关心,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师徒,这样才能促进工作的良好发展。
对于他来说,无论是对专业上的还是在管理中的带教老师,一直敬重有加。
原CT室主任何宏太已经八十多岁了,今年七一期间,殷文兵去看望他时,依旧蹲在他身旁聆听教诲。
同样被他惦记着的还有一位忘年交--原医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孙传瑞,在他每年回医院参加离退休职工免费体检时,殷文兵都会早早地去等候并陪伴。
在关心爱护年轻医生方面,殷文兵更是没得说。1997年,殷文兵在担任CT室副主任期间,恰逢科室的几位年轻同事都要参加考试,备考期间他主动替他们值班,一个人连续工作了72小时也不言累。
不管是师徒之间的情深,还是上下级之间的尊重,都反映了一家医院的文化内涵。为将这种文化传承下去,近几年,庐江县人民医院推出「师带徒」机制,即一名科室主任必须带教一名年轻医生。
医院以科主任能否把这名年轻医生带教成为骨干医生,作为评价主任能力的指标之一。
点击关注,获取国考操作手册PDF文件
全链条模式培养人才
一定要把 85 后医生培养好
为让一些有良好发展前途的骨干医生得到更好的培养,殷文兵又提出了「导师制」,即在省内外选一位知名专家作为导师一对一带教这些骨干医生。
不仅如此,根据医院的需求、科室的发展以及医生的兴趣,医院选拔了一批中青年骨干医生,为其找准亚专科发展方向,依托庐江县出台的人才培育计划,送到「北上广」等上级医院加以重点培养,使其尽快成为医院相关学科(学组)的带头人。
比如,以前医院没有甲乳方面的专门人才,医院就选派青年医生徐玉生去安徽省甲状腺基地,师从江淮名医王圣应教授,从而培养成为亚专科学科带头人。
现在已成功开展甲状腺细针细胞学穿刺、多手术入径甲状腺微创手术、甲状腺微波消融等新技术,甲乳外科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夏韬
ESD手术也采取这种方式。选派消化内科副主任夏韬到上海六院进修,师从宛新建教授。现在消化内科已常规独立开展ESD手术,每月达10例。
近期,夏韬又独立开展了针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TR)。
据悉,手足外伤的患者,以前无论来本院还是另一家县级医院,结果大多转到合肥的大三甲医院,造成患者就医上的不便,甚至有的因为延误了抢救时间,造成患者身体上的残疾。
「其实有的手足伤手术本身并不复杂,就是在精细化操作方面要向更深处发展。」殷文兵让医务部从骨科中选出一名年轻医生,将他送到全国骨科排名第一的北京积水潭医院进修学习。
这名医生不负众望,进修回来后把手足外科开展了起来。已累计开展手足外科手术一千多例,完全离断和不全离断断指再植8例,均顺利成活。现在「手足伤找吴健」已成共识。
脊柱脊髓外科也是如此。
「以前,脊柱脊髓外科手术开展的不全面,特别是颈椎和上胸椎还有涉及脊髓损伤的患者,基本上都是转到上级医院。」
脊柱外科朱海波
殷文兵了解到脊柱脊髓外科疾病大部分都是神经外科医生完成,而神经外科医生精湛的显微技术能更好的保护好脊柱脊髓功能,于是立即从神经外科选出朱海波医生到全军脊髓损伤治疗中心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脊柱中心进修学习。在学习期间,朱海波作为主刀和一助完成手术约300例。
进修回来的朱海波能为每一位患者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全面开展了脊柱脊髓外科手术。目前已经完成颈椎、上胸椎手术50例。
现在,「得了颈椎病,先找朱海波」这句话,正在被患者口口相传。
医院不仅为进修医生把好专业方向,还从学习、生活、家庭上给予关怀,遇到困难竭尽全力及时解决。
疫情期间,一名在上海进修的医生家人生病,医院知道后马上派人前去看望,并解决照顾问题,直到病愈。这名医生学成回来后,心怀感激的满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来。
医生在外进修期间,几乎都会接到殷文兵或其他院领导打来的关怀电话,询问在外的生活、工作情况,回来后想要开展哪些新项目,如果涉及到医院没有的设备或材料,建议他们列出清单以便提前准备。
这样一来,在医生进修回来后,就能很快开展手术或新技术。
如神经内科硕士研究生、科室副主任谢富友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进修神经介入,在他即将结束进修前一个月内,多次接到殷文兵打来的电话,回来3个月间就开展了颈动脉支架置入术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取栓治疗5例。
年轻医生不仅在进修前、中得到医院的关怀,进修期满后,更加得到医院的重视和支持,让他们所学就能有所用。
即便如此,殷文兵还常提醒班子成员和职能部门,要思考十年、二十年后谁来主导临床学科建设与发展,近期又提出一定要把85后医生们培养好。
「85」后座谈会
他说:「近年来,医院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主治及以上的医生身上,对普通年轻医生该如何培养关注得不够,没能形成全局整合式发展态势。现在我们在思考如何把每个医生都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乃至优秀的医生。」
医务部近期已组织召开了第一场「85」后医生座谈会,让他们逐一发言,讲困难提要求,院领导认真听讲,并要求各部门尽快落实。
救急不用急
急救救得了
庐江县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西南部,境内山峦叠嶂、丘陵起伏、河网交织、沃野平畴。大部分庐江县居民至今仍以农耕为生,饮食上依旧秉承着吃腌制类食物的习俗,这也造成居民罹患消化系统肿瘤疾病者较多。
当地村民还有着「小病不看大病不医」的习惯,因此当病很重时,看病就成了「救急」了。庐江县人民医院一直在努力使百姓能够「救急不用急,急救救得了」。
为此,医院很早就普及了内镜检查,每年无痛胃肠镜检查都近万例。「在现有条件下创造性开展工作」是殷文兵提出的三大工作方法之一。
2021年5月,他任院长后,和内镜科主任王卫多次协商,克服科内用房困难等,挤出办公场所,增加了检查室,扩大了苏醒室,实行周六周日正常接诊,从而缓解了做胃镜检查要预约好多天的情况。
在深入到科室一线走访中,他发现一些患者检查后需要住院治疗的,往往是先回家等,过几天才来住院,再做一次肠道准备。
他就和主任们反复商议,提出「不要患者进行第二次肠道准备」的想法。
如今,发现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就办理住院,实行日间手术管理。
「基本上当天就可以完成手术,患者不用再做第二次肠道准备了。」王卫说。
这样一来,减少了患者等待的时间,也减轻了患者焦虑、恐惧的情绪,患者的经济负担也相对减少。
如果在检查或其他因素做CT发现了肺部结节,医院会立即启动由胸外科、呼吸科、影像科组成的MDT(多学科会诊)团队主导,安徽省胸科医院专家支持的团队研判,对恶性程度较高的患者,在CT引导下进行穿刺,术中快速冰冻切片诊断,以便让患者得到及时准确的治疗。
对于疑难复杂病例,则由胸外科主任陈红星联系他的导师--省胸科医院马冬春教授,按照庐江县最新医改政策,专家费用由政府承担,真正实现了「大病不出县,请专家不花钱」。
急诊是医院的「前沿阵地」,承接着急危重症患者一站式无中转急救医疗服务。
2021年年底,庐江县人民医院对急诊科布局进行重新改造,搭建了「六体一位」的环绕式的急诊大平台,即:急诊预检分诊台、急诊抢救室、急诊CT\DR\彩超、急诊药房、急诊缴费、急救核心科室(急诊内、外科)、急诊手术室等。在急诊抢救室内对急性脑梗死进行溶栓,有效缩短D2W、DNT时间。
并将重症技术急诊前移,急诊实行血液净化治疗,对中毒患者进行即诊断即治疗(血液灌流)。
「现在患者在急诊科内即能完成所有急诊服务项目,无需往返其他楼层及科室,最大程度缩小院内急救半径,做到"患者不动医护动,诊疗技术围绕患者转",实现急危重症"一站式一体化多学科"急救服务体系。我们的创伤救治数量和质量持续成为省创伤救治联盟的前十位医院。」急诊科主任杨中波介绍道。
在庐江县人民医院与10家卫生院组成医疗集团后,在强化镇级分院的急诊科建设、急救车配备、人才培养等基础上,完善了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多发性创伤、心脏骤停等急危重症患者的多学科协作救治机制。落实「上车即入院」、「车上可插管」,实现急危重症患者基层「送得来」总院「救得了」,提升了患者救治成功率和服务满意度。
集团院前急救调度中心护士长刘长余说:我们的急救队伍已由十余年的「担架队」蝶化成现在的「急救队」,正在向「先锋队」迈进。
在这种新急诊急救模式下,提升了急诊科的抢救成功率(2021年的88.51%提升到2022年的97.60%),同时也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认可(2021年急诊就诊41345人次提升到2022年的67106人次)。
健康界出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若违规转载,必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 | 裴燕
审核 | 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