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的望谟县蔗香镇蔗香村,青柠檬香、芒果香飘满山。南北盘江汇聚于此,夕阳下,山水清明,引无数游人赏景、拍照、品尝美食。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色也不过如此。”看着江景,站在柠檬采摘步道上,蔡志海不禁感叹,“这几年的蔗香变化真大,旅游的前景还大有可为。”
蔡志海,广东省潮州人,中共党员、“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2017年至今,他创立贵州中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望谟县蔗香镇、石屯镇等开展青柠檬种植,并以农业产业为基础,推动蔗香村、桑郎镇等地旅游产业发展,助力群众端上“绿饭碗”、吃上“生态饭”。
【资料图】
“外乡人”成为“本地人”
望谟县蔗香镇蔗香村,地处黔桂两省三县接合部,南北盘江红水河水“上车站”——蔗香码头、余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的蔗香收费站,是南下珠江水上重要通道,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3℃,年降雨量108.2毫米,无霜期340天。
良好的生态、优异的自然环境,长期以来产业发展却落后于同条件其他区域。
2017年11月,蔡志海在贵省发展和改革委的牵线搭桥下,带着他的创业团队到望谟县蔗香镇蔗香村进行全面的考察和调研,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极其适宜青柠檬的生长,是种植青柠檬的好地方。
在考察和调研期间,蔗香群众听到有老板要来当地投资,种青柠檬,都认为是来套项目骗钱,并不欢迎他,群众的不认可让他一度动摇。
“没有当地群众的支持,后期工作很难开展,需要深思熟虑。”蔡志海说,蔗香当地群众的淳朴、民族文化又深深吸引着他。
2018年4月,蔡志海决心再次带着团队回到蔗香,用1200万元注册资本在望谟县正式注册成立贵州中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并陆续流转土地,推动荒坡改梯土地整治、青柠檬基地建设等工作带动当地群众发展青柠檬种植,群众实现就近就业。
为建好基地、选好种苗,他多次带着团队深入到浙江、广东等地实地考察,了解掌握青柠檬种植气候、土壤条件以及管护技术,久而久之,他自己也掌握了青柠檬种植的相关技术,在柠檬品种选择、种植、管护、用药等方面亲自把关,经常一头扎到基地就是整天地研究。
“我的团队专家型的人才很多,但是也要自己会,自己时常把关。”蔡志海说,为了推动群众实现增收,还对技术不过关、不过硬的群众,手把手教学。
“蔗香村400多户群众,我至少走了400户,一家家地去交朋友,让他们认可我这个人,再去认可我的产业可以真正成为带动蔗香发展的产业。”蔡志海说。
在走访中,蔡志海了解到蔗香村6名大学生家中贫困,上学困难,以每月定期资助400元生活费的方式主动提供帮助;出资为村里老人过集体生日、开展篮球赛、拔河赛、庆六一等活动上百场次,资助金额达50余万元,开展捐资助学公益活动金额达20万余元……
目前,蔡志海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积极将青柠檬种植技术教给当地青年群众,培育近50名专业技术人员,带动当地上百户群众增收。
让“酸柠檬”长成“甜蜜果”
“做产业不仅仅是要发展自身,还要把村集体和群众的利益问题放在首要位置。”蔡志海说,只有把企业的利益和群众的利益绑在一起,群众才能真心为企业付出,共同经营好这项产业。
自产业实施以来,蔡志海坚持使用人工除草,聘请蔗香村群众到基地担任员工,除草、施肥、摘果。
很多人都问他:“现在人工成本那么高,为什么他要坚持每天聘请人员到基地务工,一是人工成本高,工作效率低,二是很多农民文化程度低,技术不到位。”
蔡志海说,一方面产业做的是生态产品,要保护好这片绿水青山;另一方面要回馈群众。
目前,青柠檬基地每年分红到村集体25万元,村集体将这些资金又分配到脱贫户中;基地平均每天有40人在基地务工,人均日工资150元/人,已累计支付民工工资1100余万元,青柠檬基地成吸纳群众就近就业的首选之地。青柠檬基地种植面积已达4600余亩,挂果达产1500余亩,每亩产出1.6吨,年产值达1920万元,青柠檬种植范围也从蔗香扩展到平洞、桑郎等乡、镇(街道)。
此外,建成的青柠檬加工厂,安装选果、包装、压榨生产线设备,配置冷库设施,不断延伸和扩大产业链,综合效益不断凸显,将带动更多的群众增收致富。望谟青柠檬被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收集登录,柠檬产品获有机转换认证,青柠檬生产基地被认定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
如今的蔗香出现天翻地覆的变化,一片片绿油油的青柠檬基地遍布山野,一栋栋现代化的青柠檬加工厂房矗立其间,那一箱箱、一袋袋诱人的冻干青柠檬片产品运输到全国各地,传递出老百姓的幸福之音。
以农业为基础,推动农旅一体化发展。近年来,蔡志海在蔗香、桑郎、油迈等乡镇发展旅游业,走“农业+旅游”发展路子,带动更多人就业,助力乡村振兴,把自己融入“美丽望谟”建设中。
蔡志海说,自己是一名党员,是一名团的干部,望谟是第二个家,把心安在望谟,把热血和激情洒在望谟,把自己奉献在望谟。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唐波
编辑 彭芝莉
二审 宋洁
三审 陈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