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A³大讲堂是由汽车之家研究院倾力打造的前瞻性、战略性、实用性的学习交流平台。通过大咖分享引领家人及行业同仁共同探索面向未来的前沿趋势与科技,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知识体系。


(资料图)

本期邀请到平安资本执行总经理 何理分享主题演讲:资本角度看汽车行业发展趋势

今天我们的分享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整个车市回顾及从投资角度对销量展望;第二部分,新趋势下,汽车产业链值得关注的板块,包括动力电池、智能汽车,包括核心的汽车零部件三个细分领域的投资机会分享。

车市回顾及展望

我国在全球一直都是领先的汽车产销大国,已经连续14年位列全球首位,2022年叠加各种不利因素冲击下整体的汽车销量仍然达到2686万辆,增长了2.1%。新能源车完成销量686万辆,同增94%,渗透率超25%。

再看一下今年上半年汽车的情况,今年一季度基本整个市场是阶段性转弱的趋势,受到新车的切换,春节效应,还有车企降价叠加消费者观望的情绪,整个一季度车市出现了6.7%的负增长。新能源还是延续了相对正增长的趋势,但是增速明显放缓,只有26.2%的增长。但是插混成为今年增长的亮点,实现了74%的正增长。由于疫情放松之后,大家对于自己的出行半径其实有比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于续航里程的焦虑,再叠加油价一定的下调,使得大家觉得插混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车型。

再看一下库存的情况,一季度库存处于近三年同期库存系数的高位,主机厂其实有比较大的库存压力,整个车市处在竞争比较激烈的过程,车企纷纷降价,甚至新车定价都有一个下行的趋势,减配去定价,甚至降价增配,都是比较大的竞争。

说到今年的车市展望,今年的整体市场还是相对谨慎乐观的状态,尤其随着二季度车市回暖,下半年一些车型密集的推出,我们认为今年的整体车市还是会达到2700万—2800万的销量,持续维持正增长。对于新能源整个销量,相对来说偏乐观,我们给出900万的市场预测。

目前国内车市发展已经处于电动化和智能化代际变革的前沿,无论从生产技术的角度,像特斯拉带来的一体化压铸技术,使得生产效率有大幅提升。从产品技术的角度,全球都是从燃油车向电动化做演进,国内的新能源厂商也在三电系统,包括插混发动机的热效率等等方面做持续的提升,智能化的前装升级逐渐提升,我们来到了智能化和电动化边际变革的前夜。从消费者端发现,消费者的需求其实越来越细化,无论从家庭用车、女性用车、越野车等等细分领域,大家对于汽车的整个细分领域网格化越来越细化,可能各个主机厂在更细化的市场里边去直面竞争,今年的竞争环境仍然不是特别乐观的状态

汽车产业链的细分领域投资机会

1) 动力电池领域

动力电池装机量方面,受益于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在2022年达到295GWh,四年复合增长率达到75%。今年上半年受阶段性需求转弱的影响,整个装机增速43%,导致整体库存量还是处于相对来说偏高的状态。

从配套的动力电池厂商角度来看,国内的动力电池厂商数量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差不多35—40家。全球TOP10的企业,国内可以占到六席,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是毋庸置疑的龙头,宁德时代基本可以占到全球装机1/3以上的市场,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算第二梯队的龙头,也有稳定的下游主机厂的一供和二供合作,相对来说市场份额还是相对走稳的状态。

电池产能利用率方面,动力电池行业随着新能源高速的发展,一定处于上升阶段的行业,头部厂商做产能的提前布局是非常有必要的。考虑到整个市场的需求以及库存的影响,预计到2025年前十大企业的产能平均利用率在65%左右,处于相对合理的阶段。除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中创新航五家龙头厂商之外,剩下厂商2021年的电池份额占22%,到2022年比例降到19%,今年比例进一步降到15%,动力电池厂商出现逐渐向龙头聚集,强者恒强局势。下面的其它动力电池企业处于基本不赚钱的状态。

电池原材料方面,2022年锂电原材料赚的盆满钵满,在非常高价的价格上面运行,导致了整个产业链不是特别健康发展的趋势,进入到今年整个市场需求完全是供大于求的状态,动力电池厂商还有比较高的库存,它对上游原材料需求的时候进一步打了折扣,整个上游的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基本是一路下跌的,预计在中长期回归相对来说市场化的价格,并且在合理的区间里面做波动,这个时候我们认为才是比较好的健康的发展趋势。

电池技术路径方面,中长期锂电池仍然是技术的主流,锂电池目前的技术是最成熟的,并且性价比最高,供应链相对完善度也比较强,中长期都会是主流的地位。目前锂电的技术更多在电池包的设计,包括模组的设计,电池材料做一些微创新,这些微创新的商业化落地还是由龙头的电池企业所引领。

2) 智能化领域

我们认为未来智驾一体是趋势,这两块在很多功能上面包括趋势上还是有一定的重叠度。智能座舱从用户端感知最直接,并且从主机厂的角度最具商业化。在智能座舱里面,总结了四个趋势:

a) 人机交互模式已经从传统的被动式手势或者语音唤醒变成主动的交互。甚至这轮AIGC大模型驱动下慢慢走向行业助理的发展趋势。

b) 智能座舱的架构所谓电子电气系统的升级,会提升整个智能座舱慢慢发展成工作场所和家庭之外的第三方生活空间的延续。从需求的角度看,现在对于智能座舱的需求要求是越来越高了,需要处理的数据越来越多,对中央计算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电子电气系统架构从分布式慢慢向集中式做演进。

c) 智能座舱从最初只是和人的交互进一步发展到基于整车电子相关智能硬件以及传感器的交互,可以感知自己车身的相关行驶中的车身数据,再结合驾驶员的诉求,给你提供更好的驾乘体系。未来会进一步结合我们对于基础设施V2X路端数据,包括云端的计算能力,会辅助你进行更好的道路规划。这个是我们更多提到的智驾一体的趋势。

d) 商业模式,智能座舱通过硬件作为切入口,为各个主机厂赢得在整个汽车的全生命周期里面提供软件收录的环境。终端消费者对于整个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相关的服务接受度越来越高,也有一定的付费意愿,可以预期,汽车销售从往常一次性销售作为销售的终点,可以慢慢演变出在全生命周期里面做用户服务和内容销售的可能性。虽然是对主机厂软硬件一体化的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但是对于主机厂来讲有更多获取收入和利润的角度。

在未来的需求上,可能大家会更追求更好的电子电气架构,可能追求我车作为公司和家的第三空间延伸,所谓的家车互联,我会追求更平价高算力的自动驾驶能力,追求基于常用常新的全场景智能座舱,甚至是超级快充体验,这可能是未来消费者更多去考虑的点。其中平价的高阶智动驾驶,会成为近期的竞争点,因为:

a) 技术落地的角度,今年像问界、小鹏、理想这些车型提到在今年内会大规模落地城市NOA,可以预计,随着这些车企带有城市NOA功能的车去落地的话,大量高价值数据的回传可以进一步迭代整个模型的优化,促使更多的车企进入到这个领域。预计2023年—2025年成为更多车企去选择的技术路径。

b) 场景的渗透,L2以上级别的自动驾驶渗透率已经达到25%。主机厂能不能批量化地去落地,核心还是在平价两个字。对于主机厂低价卖车要考量成本能不能合得上。之前搭载了高阶自动驾驶的车辆的核心几个元素有高算力的芯片,搭载了融合感知的感知设备,同时搭载了高精地图,三个因素叠加到一起成本特别高,尤其高精地图自身更新速度跟不上用户诉求和跑图成本又很高,从投资端的角度,我们认为在L3级以下的高阶自动驾驶里面,去掉高精地图用其它方案做补充其实是具有可能性的。

自动驾驶的路径之争主要有两个方向

a) 路线一很多的科技类公司采用,一步到位直奔L4,过程中不做任何迭代。它其实需要非常大资金的投入,要组建大量的测试车队,要去做大量的测试数据,同时这个数据回传之后要做数据的标定、数据的清洗,做模型的迭代,在整个过程中都是持续投入的,但是并没有收入。在这个过程中自身的造血能力是非常差的,需要靠资本市场的钱去支撑企业的发展。但是目前看来,这个路径尤其资本市场上投资人的信心越来越低。

b) 另一条路径是传统的主机厂循序渐进从L1到L5发展的路径。这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供应链体系的问题。传统的主机厂采取还是传统的垂直性供应链,从Tier3到Tier2到Tier1,项目制,针对某个车型有一个项目,这种垂直性的供应链很难去支撑你整个自动驾驶长时间的迭代。目前主机厂也在尝试做矩阵式离散型的供应商体系。二是高价值的数据回传问题。这是主机厂一直比较缺失的,他们更关注数据的合规性和归属权。

我个人认为最好的发展路径通过硬件预埋加上常用常新的软件定义汽车去实现的。这个路径国内也有一些创业公司去走这个路径,最典型的以特斯拉为例,通过硬件预埋,特斯拉可以认为它的整车销售就是它最大的硬件,国内的创新型企业可能通过核心零部件的预埋,通过成规模硬件的销售,前端预装摄像头传感器,会去搜集大量的高价值数据,通过自身的域控制器和中央计算平台,产生高数据的持续回传。同时,基于它自己定期的远程OTA功能,持续把它的车提升自动驾驶功能,再进行下一轮数据的回传和迭代,那么就实现了非常良好的从L2、L3到之上的自动驾驶路径实现。

3) 核心零部件领域

我国总体的汽车核心零部件整个供应链无论从结构还是价值都进入到新的变化周期。从整个行业的发展来看,其实主流的驱动因素就是两个,一个是由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技术因素的驱动,另外,国产替代、自主安全可控所带来的增量机会,包括空气悬架、线控底盘都是国产化率非常低的领域,其实也带动了整个零部件行业进入到新的增长周期。

从整个国产的零部件企业发展的机会来看,有一些我们认为比较好的发展机遇。

a) 激光雷达。更多的主机厂可以接受去搭载激光雷达的量产车型。当发展到L4、L5级无人驾驶的时候,激光雷达就成为一个必选项,因为它要匹配高精地图、高精定位,它的激光雷达所产生的3D点云是更精准的,当车作为一个决策主体的时候,它可能就要依赖更精准的点云支持。

b) 线控制动。它的渗透率相对来说比较高,我们看到随着线控底盘单功能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下降,像特斯拉的全系列、蔚小理、比亚迪、大众等等现在基本上单功能线控制动已经全覆盖了,单功能的线控制动在目前渗透率和市场规模相对来说比较大。

c) 线控转向。凡是涉及到转向的,比如高速公路上面的云图规避,马上落实的城市NOA,包括有了列队奔驰等等涉及到转向的都要涉及到线控转向,从法律法规的角度已经具备了线控转向去做普及和规模化量产的基础。

d) 空气悬架。随着大家对乘车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对悬架支撑适应性,包括压缩形成有非常高的要求。近几年技术的提升,也使得整个空气悬架的价格有进一步的降低。目前上车的渗透率还是没有给国产悬架厂商更多的机会,在慢慢渗透的过程中。

e) 一体化压铸。特斯拉创新提出了一体化压铸,用一个超大一体化的压铸机,一次性成形,把原来几百个散装零件一次性压铸成一个完整的,这样省了很多人力省了很多工序,制造效率提升了。国内的主机厂像小鹏、蔚来都已经提出了在新车里面会采用一体化压铸的技术。一体化压铸可能是未来对于主机厂进一步去降低车身重量,也就是走轻量化路径,走规模化、效率化的生产,进一步降本的通路。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