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莲英

我的家乡莲麓镇,有一条很大的河,叫洮河。洮河从我的家乡流过,给家乡带来了灵气。俗话说:“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洮河中虽然没有龙,但是流动的洮河水,影响着这里的小气候,这里空气清新、湿润温暖,阳光明媚,山清水秀,是康乐县有名的小江南。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到很安逸、幸福。

洮河水流量大,流程长,清澈见底。河水既能养殖,也能饮用。多少年来,洮河水滋养着这里的草木,浇灌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两岸的儿女。有幸居住在洮河沿线的人家,沾了洮河的风水灵气,家家出美女,户户有帅哥,名不虚传。

六七十年代,车辆少,运输业也不发达,洮河林业局利用洮河水搞运输。主要是运木材,从甘南州迭部县的森林里砍伐的木材,扎成木筏子,宽三四米,长十几米,放在水上就会漂起来,用一根长桨划水,木筏顺着洮河而下。一部分木筏运到莲麓小河口水运队(也叫林场)上岸,还有一部分木筏运到临洮木材市场,木筏上还能搭乘人和货物。这种运输方式也有很大的风险,有时候运气不好,木筏撞到大石头上或暗礁石上,会把木筏子撞散,造成物毁人亡,这种事时有发生。


(资料图片)

洮河流域有丰富的水产品,其中洮河鱼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鱼中的上品。这里的人们在农闲的时候打上几网鱼来改善伙食,也有人自己舍不得吃,卖给过往的游人,人们吃后无不点头称赞。

洮河石也是一种丰富的自然资源。前些年人们在洮河里捡花石头,经过加工,打磨成艺术品,远销海内外,也赚到了不少钱。因为洮河水大,经过常年累月河水的冲刷,石头质地坚硬细腻,形成的花纹繁多,且图案清晰,赢得人们的喜爱。

洮河水不光给沿岸的人们带来好处,有时也会带来灾难。在我的记忆里,洮河水可不那么温顺,在发大水的时候,河水咆哮着、翻滚着,有时涌上岸冲走岸边的民房或人,有时冲毁浮桥或挂船,隔断河两岸的交通往来,造成两岸通行不便。

那时由于国家贫穷,科技落后,洮河上没有钢筋水泥桥,也没有摆渡船,交通工具就是浮桥或挂船,所谓挂船就是在河的两岸扯一根钢丝绳,将船挂在钢丝绳上,来回滑动载人。发洪水的时候,固定钢丝绳的石桩有时候被洪水冲走,挂船也就被冲走,交通彻底中断,要重新建起来需要很长时间。

到了冬天,美丽的洮河流珠,把河塞得满满的,晶莹剔透,像孩子们玩的玻璃球,在阳光的照耀下,五彩斑斓,非常耀眼,孩子们捞着流珠当美食,我也曾经吃过。当流珠聚在一起,越聚越多时,就形成冰桥,人们可以踏着冰桥过河。

滚滚的洮河水见证着社会发展的进程。人们曾多少次幻想,想让洮河最大程度地为人类造福,但这些梦想不是失败就是变成了泡影。直至1958年,省上决定实施引洮工程,将洮河水从九甸峡一带开渠打洞引到定西、平凉、庆阳等地。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工程停工歇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机械化的实现,现在洮河上的钢筋水泥桥随处可见,桥面上车水马龙,洮河两岸来往畅通无阻。对洮河水的利用不断提升,让洮河水造福人类的梦想一步一步变成了现实。洮河一路走来,有多少个水利发电站在洮河上安家落户,一座座发电站像璀璨的明珠,把光明送到千家万户。过去洮河流的是水,如今洮河流的是真金白银。

海甸峡水电站的建成,让莲麓镇的河口村流域变成了美丽的风景区。这里河面宽足有几百米,平静的水面在微风吹过时泛着微波,水色湛蓝,许多水鸟在这里安家,有野鸭、天鹅、鸳鸯等,鱼儿时不时跃起水面。河面上有摆渡船,也有机动船,两岸的人们来往再也不是问题了。

河口村依山傍水,成了人们羡慕的江南水乡式村庄,村民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在水库中养鱼虾螃蟹等,一年下来也有不少的收入。村里还开办了农家乐,供到这里旅游的人们吃饭、休闲、娱乐,群众在家乡就能挣到钱。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洮河沿岸已经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实现了两岸人民梦寐以求的梦想和愿望。这是大自然所赐之福,更是党的阳光雨露所赐之福。我爱洮河,这里山美、水美、人更美,鸟语、花香、饭更香。远方的朋友们,在炎炎夏日,美丽的洮河期待着你们的到来。

编辑:马忠德责任编辑:孔令定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