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稿:孟传科
大地乃万物之源,父母乃生命之本。人皆由父母所生,严慈所养,人间的一切情均源于父母,一切爱都始于爹娘。故,父母儿女之亲情是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先祖孟郊有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羊有跪乳之恩,牛有舔犊之情。何况人乎?孝,人之本性,可谓天经地义,人之常情。
自古道:“百善孝为先”。孝,是仁之本、义之根,是善心、爱心、良心的综合表现,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内容,是对人的最起码的要求。严守孝道,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孟氏家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族风。在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今天,强调弘扬孝道美德,传承行孝族风,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现将始祖孟子关于孝道的遗训予以刊印。
刊印中,为了启发大家在学习中进一步加深对始祖孟子关于孝道名言的理解,编者将自己不成熟的心得作为“解读”附后,仅供参考。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解读:作为子女至高无上的是父母,孝敬父母是不可超越的亲情,尊奉父母是最高贵的情感,没有什么比孝顺父母的事再大再重要了。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解读:子女最牵挂的是父母,只有孝敬父母,使父母顺心如意才可以解除自己的忧愁和烦恼。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解读:如果子女与父母的关系相处的不好,父母得不到子女的赡养,那么,当子女的就难以做人;如果子女不顺从父母,不能使父母称心满意,那也不算是好子女。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解读:侍老奉亲是仁的实质,亲奉爱戴父母便是仁;讲求孝悌是义的所在,尊重依从兄长便是义。《弟子规》曰:“兄弟睦,孝在中”。从某一角度讲,兄弟和睦也是对父母的一种孝道。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解读:一个人事奉什么最重要?事奉自己的父母最重要。操守什么最重要?操守自身的品节最重要。既能守护自身品节,又能侍奉父母的有之;而自身品节不保,却能孝敬父母的人没有。不守自身,品德不正,实质上就是一种不孝。所以说,侍奉好父母双亲是为人处事的根本所在;培养高尚品德是守护自身,保护自己的根本所在。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解读: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和谐太平了。
“君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解读:君子有三种乐趣,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康,兄弟没灾患,是第一种;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贷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解读:世俗中不孝者有五种表现:一是自身懒惰,好逸恶劳,以致父母衣食不着,不能安享晚年;二是吃喝玩乐,只图自己享受,无视父母需要,不赡养父母;三是只求自己财源滚滚,飞黄腾达,妻贵子娇,而置父母于不顾;四是道听途说,随心所欲,辱及父母,败坏门风;五是持力称霸,为非作歹,作奸犯科,令父母担惊受怕,甚至牵连父母,等等。
“长幼有序”
解读:人们应按辈份高低、年龄大小建有一定的次序,从而使人际间的相互关系不至于处于紊乱无序的状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解读:尊敬自己家的长辈、老人,推广开去,也要尊敬别人家的长辈、老人;爱抚自己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要爱抚别人家的孩子。如果都能这样,治理天下就能易如反掌。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解读:父子之间要有亲情;上下级之间要有情谊;夫妻之间要各自承担一定责任;长辈与晚辈、老人与小孩之间要善于交流沟通;朋友之间要讲信用,守信誉。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解读:无视自己的父亲母亲,那简直像禽兽一样,没有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