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在梧桐树下,商居旅如何和谐共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上海市中心历史文化风貌区调查之三
8月下旬的入夜后,长乐路近襄阳北路那一段的南北两侧,售卖酒类饮品的商户开始人头攒动,周边饭店、面馆门前也开始排起长队。当兴致高昂的食客不小心高声喧哗时,店家或是正在路边乘凉的居民会善意提醒:轻一些,楼上有人住。
商居融合,是上海市中心历史风貌区的一大特质。“梧桐区”的道路窄,建筑形态中西交融,有发展商业的天然基因。但近年来,无论是武康路上因“蝴蝶结阳台”引来游人围观的“网红奶奶”,还是因居民不堪其扰而从酒吧街转型为咖啡街的永康路,都折射出历史风貌区居民、游客和商户之间共治、共融和共享的挑战。
同在梧桐树下,如何通过治理来平衡民生与经济社会发展,让历史风貌区内上海的“城市家底”始终保有丰富的内涵、有序的管理和便捷的生活?这需要相关部门积极协同,探索商居融合、持续激发历史街区活力的路径,让“梧桐区”拥有“不老”还更年轻的“魔法”。
秩序感
身处“巨富长”(巨鹿路、富民路、长乐路)地块的古柏居民区,隶属于静安区南京西路街道,与它隔着一条长乐路的位育中学则属于徐汇区湖南路街道。去年下半年,古柏居民区周边又冒出一种新“业态”:后备厢夜集市。“一辆辆私家车开来,停在路边,打开后备厢摆起烧烤炉、啤酒摊,烟火气是有了,但人行道、车行道全被堵住,居民晚上要挂急诊,‘救命车’都开不进来。”古柏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汤永珍说。
南京西路街道与交警部门展开调研,发现居民区周边的24小时停车位,居民在夜间使用并不频繁,于是将襄阳北路停车时间改为每天7时至19时,减少深夜和清晨车辆停靠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街道还成立“巨富长”区域环境治理专班小组,并动员周边居民向游客展开文明劝导。“有年轻人慕名而来要逛‘夜市’,我就转而推荐他们去看看周边的酒吧、餐厅,他们都很理解配合。”居民志愿者陈阿姨说。南京西路街道还引导辖区内位于“巨富长”地段的40余家餐饮店和20余家酒吧展开自治共治,管理好外摆位等公共区域,实现有序经营。
“梧桐区”内“网红店”多、排队多、瞬时极端客流出现频繁等特性,让本就狭窄的历史风貌道路时常面临“超负荷运转”,需从市政设施优化、居民自治共治、游客行为规范等方面展开一系列有效治理。秩序感,成为梧桐树下平衡商居融合的关键。
去年获评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的“武康-安福风貌街区”,0.4平方公里的空间内汇集了8个居民区、61处文保单位和历史保护建筑、140余家沿街商铺,日均客流量超过2万人次。今年3月,900米长的安福路迎来了一次机动车集中整治,取消了部分机动车位,常年停在一家“网红”服装店门口、车主宁可每日交罚金也要违规停靠让人打卡拍照的绿色越野车被清走,困扰安福路武康路路口多时的行人占道问题和安全隐患得以缓解。
在武康路的起点武康大楼,游人占用车行道拍照所导致的安全隐患引起了徐汇区天平路街道的注意。为此,街道牵头将淮海中路天平路路口的一处街角草坪,改建为面积约500平方米的“源点广场”供游人打卡拍照;徐汇区还围绕武康大楼周边划定了100米电子围栏,当客流量达到最大承载量的80%或共享单车停放达500辆,“一网统管”平台便会触发大客流预警。长宁区随后对淮海中路兴国路路口进行了改造更新,新亚大包餐厅门前的大台阶换成了更安全的平地…… 一系列举措印证了“堵不如疏”。
公共性
“巴黎人也会调侃,‘怎么全世界都来看我们’。”在相关专家看来,与巴黎、伦敦等世界城市一样,上海市中心历史风貌街区具有其“公共性”,是除了摩天大楼之外世界认识上海的又一窗口,也是展现上海市民生活的宝贵名片。保留、提升居住功能的同时,平衡好商旅文融合发展,是必经之路。
“快从阳台上回来,不然等一下你就会出现在别人的抖音里啦。”在武康大楼居民陈一平家,记者刚站上阳台俯瞰淮海中路,就被她急忙“召回”。在武康大楼居住52年,近几年她很少推开窗或是像以前那样早起在阳台锻炼,因为随时都会被游客“框”进镜头里。
“网红街区”的流量效应,让任何一个看似寻常的举动都可能受到超乎预期的关注。此时,就需要基层治理机制的调和。
“家住‘船头’,有哪些烦恼?”去年下半年,徐汇区湖南路街道武康居民区在推进“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中,历时4个多月完成了武康大楼有史以来覆盖面最全的一次居民征询,并于今年1月正式出台了《武康大楼居民公约》。
武康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柏祖芳介绍,在入户调研中,约有95%的居民觉得游客多了以后,确实对生活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尤其住在武康大楼“船头”的居民,有时都能清楚听到窗外游客的吵架声,还有好奇的游客会悄悄跟着居民“混”进楼内参观、拍照。为此,武康居民区的公约在制定过程中分为三大类,包括居民公约、商户公约以及游客公约。居民公约张贴在武康大楼电梯前,游客公约张贴在楼门口。
公约实行之后,居民们还自发建立起一支“武康大楼文明倡导队”,每周在楼内巡查,从大楼7层出发,一层层往下查看楼道堆物、消防隐患,遇到装修的户主则主动上门关心。暑期旅游高峰时段,武康大楼周边平日的游客比周末还多,于是每天早、中、晚三个时段,武康居民区都分别派出5名志愿者在大楼“船头”维持秩序。志愿者马甲上专门写了一行字:武康路不只有“网红”,还有“我”。
当“City walk”(城市漫步)、“City ride”(城市漫骑)盛行,人们探索上海历史风貌街区的步伐开始向里弄、支马路延伸,但也由此引发了更多变的商居融合挑战。在另一条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愚园路,居民邬根林阿婆发现,原先只在主街活动的游客,这两年开始向弄堂深处打卡。“弄堂里一株独自盛开的茶花,只要天气好就有小姑娘来拍照,我家的绿色纱窗她们也要拍,说很好看。”
去年10月,愚园路1088弄内一家“网红”冰激凌店因推出新品而大排长龙,大客流影响了通道另一侧宏业花园的居民,再度引发居民对商户的不满。一周后,长宁区江苏路街道牵头,让属地居民区、派出所、商户代表、居民代表和街区运营方等围坐一桌,召开了一场“宏业花园《商居管理弄堂公约》听证会”,开诚布公地讨论公约内容,商定了责任归属。
一些“梧桐区”内人气一般的老马路,则借助公共活动提升了街区环境。黄浦区淡水路距离新天地仅一步之遥,是上海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东侧的起点,有30余家小店,但多年来人气一直不温不火。今年8月,这里成为黄浦区与小红书合作举办的“马路生活节”的一员,在活动举办的10天内,部分小店的营业额翻了整整一倍。为了迎接公共活动带来的客流,淡水路上的水果店、肉店和蔬菜店专门进行了升级改造,店铺被粉刷一新,地面铺上了防滑地砖,门口台阶也新增了适老化的斜坡和扶手。
“它们都是居民平时常去的‘刚需店’,我们希望通过街区共治和‘最小管理单元’自治,让淡水路更加井然有序又不失烟火气。”淮海中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陆晓钧说。
促共融
今年4月,徐汇区湖南路街道牵头成立“音乐街区共治委员会”,围绕淮海中路、汾阳路、复兴中路和宝庆路打造音乐街区。通过成立“音乐街区共治委员会”,让淮海居民区这样的“小小社会治理单元”有了与大院大团面对面交流、协作共商的常态化机制。“上交演出季布场时间有限,经常要在夜间搬运道具,考虑到跟居民区只有一墙之隔,他们深夜进场前都会提前通知居委会。”淮海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王兆祥说,一些在共建单位看来是举手之劳的小事,却能为居民区解决大问题,也让居民在一件件扎实推进的“小事”中,树立对音乐街区的文化认同。
同样通过建立治理机制获得居民认同的还有“咖啡一条街”南昌路,500米内有50余家咖啡店,在南昌路主街就有20余家。但此前,这里也曾经历业态杂乱、噪音扰民的“阵痛”。“业态升级,是南昌路必然的发展方向,政府要做的就是营造好的环境,让适合这里的商户和业态自然发展。”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营商环境办副主任邬鸿说。
于是,南昌路很快因“没有围墙的艺术街区”而出圈:一座座口袋公园、街角花园应运而生;变电站的外墙变身艺术家墙绘,路过的阿姨爷叔拎着小菜也要热心指导来街拍的游客,“对面马路斜角45度才是最好的取景点”……瑞金二路街道则顺势发起成立“环复兴公园—南昌路跨界自治会”,涵盖专家学者、律师、居民和店主,明确了街区内外的垃圾分类、历史风貌保护等责任和义务。
武康路-安福路街区近期则完成了上海首部“风貌街区软法治理指引”,涵盖街区文明、街区经营、街区安全等三大项9个方面共62条细则,涉及交通、餐饮、零售、建筑保护等各方面。在相关专家看来,上海市中心的历史风貌街区不仅要通过治理形成商居共治,更要树立和擦亮街区独特的文化IP,拓展内涵和价值。
在治理难度较大的“巨富长”地区,今年6月,一个跨静安、黄浦和徐汇三区的“巨富长”街区治理共同体平台已经成立,联动属地街道、居民区、职能部门、两新组织、沿街商铺、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多元主体,实现街区事务的共议、共办、共管,让“梧桐区”始终保有活力,也更加行稳致远。(记者 舒抒 唐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