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此轮强降雨导致门头沟、房山等远郊区发生洪涝灾害,增加了生活饮用水受污染风险。
今天(8月9日)举行的北京市防汛救灾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夏林茂表示,北京受灾地区饮水、食品卫生得到有效保障,污染环境正在及时清理消毒,未发现聚集疫情。
记者获悉,北京灾区被倒灌自备井需清洗消毒,两次水质检测合格方可恢复供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北京受灾地区传染病疫情形势平稳,未发现聚集疫情
夏林茂在发布会上表示,当前全力救治伤员是灾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共转移病伤员3300余人次,其中最大的98岁,最小的为刚出生几个小时的双胞胎新生儿。各医院组织专家24小时值守,开辟绿色通道救治伤病员,目前病员病情平稳。灾区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恢复诊疗,村卫生室正通过不同方式送医送药上门。
同时,做好生活用水和食品安全工作,调集150余辆供水车辆24小时运水进村,并为断水村安置大型储水罐,提供瓶装水和包装食品。同步组织专业队伍对水厂、供水管线和自备井逐个清淤、置换、消毒、检测,力争尽快恢复正常供应。广泛宣传教育居民注意饮水安全和食品安全,不饮用生水,不食用过期或浸泡食品,并加强监督检查。对设置的集中安置点,确保食品和饮水安全、良好通风、厕所卫生等。
此外,迅速启动爱国卫生运动,保持人居环境卫生,切断疾病传播链条。全市启动实施社区清淤、除四害等专项行动,同时调配消毒物资支援灾区。抽调疾病控制、卫生监督等专业骨干以及防疫小分队、消毒专家队伍前往灾区,确保科学精准消杀。抓好生活垃圾清运、厕所清理重建、无害化处置动物尸体。持续开展健康科普宣传,提高群众防疫意识和能力。
夏林茂表示,通过前一阶段的努力,目前受灾地区饮水、食品卫生得到有效保障,污染环境正在及时清理消毒,传染病疫情形势平稳,未发现肠道传染病等聚集疫情。
被倒灌自备井需清洗消毒,两次水质检测合格方可恢复供水
今日(8月9日),北京市卫生监督所工作人员前往门头沟区居民区检查水质情况。记者获悉,北京市卫健委要求受灾影响较大的远郊区对全区各类供水单位开展饮用水水质卫生快速检测和监督检查,建立农村自备井等自建供水设施专项监督台账,受污染的自备井要两次检测合格方可恢复供水。
今日上午,北京市卫生健康监督所工作人员前往门头沟区新桥家园,检查小区内生活水泵房和居民家中饮用水水质。监督员首先检查了位于1号楼地下二层的生活水泵房,现场看到泵房内积水已经清理干净,供水设备正常运转。物业公司负责人李思凡介绍,泵房门口安装了挡泥板,暴雨时泥进的不多,主要是水。在2号楼7层一居民家中,监督员对卫生间自来水进行了采样和快速检测,均合格。
记者从市卫监所获悉,针对北京受强降雨灾情影响较大的地区,市卫监所加强了市级统筹支援,派驻人员现场指导,联合属地监督机构排查供水设施卫生隐患,要求各区卫生监督机构24小时应急值守,及时应对突发饮用水事件,保障市民饮用水卫生安全。
按照市卫健委工作要求,市卫监所指导属地,要求受灾影响较大的远郊区对全区各类供水单位分类别、分批次开展饮用水水质卫生快速检测和监督检查,建立农村自备井等自建供水设施专项监督台账,按职责落实农村自备井等自建供水设施清淤、消毒及快速检测、监督任务。
针对确定已发生污水倒灌、被淹的自备水源井要求组织专业队伍进行水井、蓄水池、管网等供水设施的清洗消毒工作,连续两次水质检测合格后方可恢复供水。针对未受到灾情影响的自备水源井供水单位,加强自备水源供水设施安全巡视,排查安全隐患,保证水源井安全防护设施正常使用。
自7月29日至今,北京市卫生健康监督机构共出动监督员1826人次,深入乡镇对各类供水单位进行水质检测及消毒指导工作,累计检查913户次。重点对全市公共供水、简易自来水供水、自建设施供水、二次供水等供水单位的供水安全和供水水质情况进行督导检查。重点排查供水单位水泵房周边是否及时消除污染源、清理积水;供水设施及供水管网是否进行全面清洗消毒,消毒设备是否运转正常,消毒药剂保存、使用是否合理等;应急临时供水车水质是否合格等情况。
针对门头沟区受灾情况,市卫监所调派了其他五个区的卫生监督骨干力量,提供巡查车辆、快检设备各十台,组建十个工作组共计20人,对门头沟区全区二次供水单位开展全覆盖监督检查和水质快速检测,排查水质卫生安全隐患。卫生监督于8月5日完成市区对接,并会同疾控部门混编成组,8月6日完成136处二次供水设施的拉网式监督检查、快速检测和应急检测。现场快速检测余氯、浑浊度等水质关键指标均合格,实验室水质检测结果待出,监督检测覆盖率达98%。
记者/姜慧梓、吴婷婷、戴轩
编辑/刘茜贤
校对/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