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以《增长实践才干 服务地方发展》为题做了详细报道
新华社以《福州暑期研学实践传导“城市温度”》为题做了详细报道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福州,‘福’在哪里?”
2023年“好年华 聚福州”研学活动上,一个提问引发了学生们的关注。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郑林如这样回答:“‘福’在清新淡雅的茉莉花香,‘福’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蓬勃生机,更‘福’在有温度、有力度的引才育才政策。”
漫步三坊七巷,在古厝中感受“非遗”魅力;走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领略城市的发展活力;驻点乡镇、社区一线,体味基层工作的“酸甜苦辣”……自2021年起,在共青团福建省委的指导下,共青团福建省福州市委、市人社局、市文旅局等部门持续擦亮“好年华 聚福州”品牌,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平台建设,广聚青年人才。今年,福州市着力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投身调查研究,“好年华 聚福州”研学活动自6月底启动以来,共有来自海内外2000多所学校的3980名学子参加社会实践,1.5万余名学子参加调查研究,涉及民生、经济、文化等课题83项,让青年学子走进城市、深入基层,在研学实践中感受福州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城市温度”。
本次活动期间,福州通过提供基层一线实践岗位、组织交流活动等方式让学子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民意。来自福建农林大学渔业发展专业的周兆隆,进入福建洋泽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孵化桶内一尾尾游动的鱼苗,意味着这段时间的辛苦努力有了回报。科技兴渔,青年大有可为。”周兆隆说。
在一次走近“非遗”活动中,来自吉林大学的高忍第一次接触到福州软木画。“没想到木头也能有这么清新柔美的‘打开方式’!”高忍对软木画着了迷。“初见”还有后续,高忍没想到,在后来进行的“青心好年华”微心愿活动中,自己竟收到一幅心心念念的软木画。“许愿得到了回应,很开心!”高忍表示,此行小到每日的一餐一饭,大到整体活动的开展与执行,类似贴心的细节无处不在。
“我是学历史的,相比‘坐而论道’,更需脚踏实地实践。”来自山西大学的丁余睿已经连续3年参加该活动,扎根在福州的社区一线,化身文化讲解员、河道巡查员等。“到基层服务,从‘小事情’看‘大社会’,这样有内涵的社会实践是我们很需要的。”丁余睿说。
在提供实践机会的同时,福州提升政策温度、增进人才福祉。福州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条措施》,在政策激励、稳岗扩岗、优化服务、强化支持上加大力度,学子们在领略福州历史人文风貌的同时,还能通过“驻点”“走访”两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了解政府工作、市情民情,充分感受城市发展潜能。2022年暑期,华中师范大学本科生何英圻报名参加了“好年华 聚福州”研学活动,在实践期间,他负责设计研学路线、对接联系单位,还通过政策宣讲会了解福州的引才政策。“正因为亲身参与到实践中去,感受到了福州市引才留才的诚意,坚定了我留下来的想法。”何英圻说。
据统计,2023年,福州征集发布岗位9.27万个、举办招聘活动360余场、统筹15个免费住宿点4000余张床位、发放各类生活补贴近1亿元。福州全力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以青年发展助力福州高质量发展。
福州市副市长孙晓岚说:“福州将以最大的热情和诚意,欢迎和支持大家到福州创新创业。”2022年以来,福州市发布并持续推进“好年华 聚福州”人才政策体系,其中包含“认定和支持办法”“行动计划”和13个专项支持政策,覆盖从两院院士到毕业生等8个层次,明确了人才标准、支持举措,构建起“横向覆盖全面,纵向支持精准”的人才政策格局。“福州全力搭建人才政策体系,呈现出人才引领、创新驱动的良好势头。”福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蔡亚东说。
“走出去的游子,天然有着建设家乡的心愿。”郑林如说,“丰富且有内涵的实践活动,是在外学子的归乡之旅,更是众多‘新福州人’的融入之行。”
来源:福建共青团综合自人民日报、新华社
实习/翁明阳
编辑/张浩明
校对/王国栋
校审/李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