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风电正在成为风电板块的新风口,根据风芒能源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共有13个省份发出的风电指标高达1.2亿千瓦,而海上风电的部分约占2700万千瓦,这一数据已然超过了2022年全年的总和。
2023中国海上风电设备发展方向
而受益于装机量的快速回暖与海风需求的增速提升,风电板块上市公司的中报业绩也悉数预增,多家风机设备厂商均表态要积极拓展海风业务。上半年净利润实现“翻倍式”增长的天顺风能(002531.SZ),更是将业绩高增归因于海风桩基业务的突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从浅水到深水、从立式发展到浮式这是大的方向,未来风电项目开发过程中还需注重多能协同、多能协采,实现能源的多元化利用和提高海洋能源的开采效率。
中国的海上风电产业已位列世界第一阵营,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具有较大能源需求,开展海上风电项目建设,是立足于区域资源禀赋、落实双碳目标以及保障能源供应的重要方向。同时,随着近海风电资源开发的日趋饱和,迈向深蓝已经成为中国海上风电产业发展的最重要趋势之一。
从2022年的数据来看,中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超过30GW,占到全球总容量超过一半,稳定地位于世界第一,新增装机也是世界第一,不仅仅是并行,还包括部分技术引领。从海风资源分布来看,虽然中国海域不算是世界上最好海风资源分布地,但也具备大规模发展的基础,据中国风能协会评估,中国海上风电资源开发潜力超过3500GW中国。
浮式海上风电大规模商业化
海上风电场的建设,具有不占地、不抢资源的优势,能够更集约的利用宝贵的海域资源,因此,现在还有一个趋势是风机逐渐增大,也就是“以大代小”,用更大功率、更高效率的风代替原来那些小设备,比如目前“海油观澜号”的风机就是7.25兆瓦,叶轮直径达158米,三峡集团推出的16兆瓦到18兆瓦的单机,风叶扫风的直径可以达到200多米。
越来越大的单机容量也带来了新问题,就是需要减重,从设计角度来看,海洋工程减重,是控制成本的必然要求,利用高新材料,在现有基础上,减重20%到30%,同时还要增加强度,这些对相关设施比如港口、船只、设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设模式从立式底部固定,向浮式发展,浮式风电是指风电发电设备通过漂浮系统安装在水面的技术。该技术可以打破固定式风机对作业水深和海底固定安装条件的限制,有效拓展深远海风能资源开发。
相比于固定式风机,浮式风电能够以良好的适应机组大型化与深远海风能资源开发需求,是必须掌握的重要能源开发技术,我预计2025年后浮式风电逐步具备规模化开发条件。现在欧洲开发的小规模浮式商业化风场普遍优于海上固定风电的表现,这也为浮式风电大规模商业化奠定了信心。
在英国,浮式风电场平均容量系数达到了57%,而该区域固定式海上风电平均值约为40%。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2023-2028年风力发电设备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显示:
去年及今年一季度,风电企业业绩表现并不乐观。今年一季度,金风科技实现净利润12.35亿元,同比下滑2.42%。2022年,金风科技的营业收入为464.37亿元,同比下滑8.77%;净利润23.83亿元,同比下滑36.12%。
另一风电龙头明阳智能(601615.SH)一季度净利润亏损2.26亿元,而上年同期净利润为14.08亿元;三一重能(688349.SH)净利润4.82亿元,同比下滑19.15%。
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公司经营规模的下滑主要还是受价格战的影响。不过,武钢讲道,“实际上金风科技每年生产的装机容量一直在持续发展,整个产业结构是非常健康、可持续的。”
此次扩产战略计划,似乎也体现了武钢对金风科技乃至行业发展的信心。
金风科技方面表示,本次对外投资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持续盈利能力,符合公司长期发展战略和全体股东的利益。
二季度风电行业低价竞争的风潮暂时平息,海上风电退补也让海上风电的受关注度略有回落,但整个风电行业的热度依然不减。针对老旧风场改造升级的政策于近日出台,“以大代小、以优代劣”为风电市场打开了持续的增量空间。
风电行业政策加持再迎交付大年
作为能源转型过程中的主力之一,风电产业仍在维持高速发展,沙戈荒大基地建设、分散式风电都成为新的关注重点,与储能、绿氢、需求负荷端等结合让风电进一步拓展了应用的场景。
业内普遍认为,2023年将是风电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又一个交付大年,这一年的风电产业发展依旧值得期待。
6月13日,国家能源局对外发布《风电场改造升级和退役管理办法》,鼓励并网运行超过15年或单台机组容量小于1.5兆瓦的风电场开展改造升级,并网运行达到设计使用年限的风电场应当退役,经安全运行评估,符合安全运行条件可以继续运营。
风电场改造升级针对风电机组“以大代小、以优代劣”,相应地对配套升压电站、厂内集电线路等设施进行更换或技术改造升级,因此陆上风机市场需求有望提升。国盛证券根据风电装机数据和单机容量占比测算,预计有改造升级
尽管2022年招标价屡创新低以及海风退补导致风电装机节奏明显放缓,但根据一季度披露的数据以及各地规划,不少分析机构都认为2023年将是风电产业发展的又一个“大年”。
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今年4月发布的2023年全球风能报告预计,2023年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将突破1亿千瓦,刷新历史最高纪录;到2024年,全球陆上风电装机将超过1亿千瓦,海上风电装机将在2025年首度超过2500万千瓦,进一步创历史新高。未来五年,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将从2023年的1.15亿千瓦逐渐增长至2027年的1.57亿千瓦。
科尔尼全球合伙人滕勇对风电行业的前景持乐观态度。2022年风电新增装机降幅明显,有限的市场需求下,整机厂商竞争加剧,叠加上游原材料的压力,因此利润大幅下滑。但去年新增风机投标规模达到近103GW,考虑到项目通常在1-1.5年建成,因此今年的风电新增装机量可期。
2023年,中国风电将继续稳步行驶在快车道上,预计全年新增装机在7000万-8000万千瓦之间,注定将成为历史上的交付大年。
需求的风电场规模有望达10GW。
陆上风电机组的设计使用寿命一般为20年,据此计算,2023年退役机组达到980台,装机容量为54.6万千瓦;到2025年将达到1800多台,装机容量为125万千瓦;到2030年将超过3.4万台,装机容量约4500万千瓦。
通过完善相关政策,做好这些机组的改造升级和退役工作,有助于保持风电整体装机规模相对稳定和持续快速增长,这不仅是实现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和“双碳”目标的客观需求,也是确保我国电力系统安全和稳定供应的必然要求。
早期风电场在资源、送出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受制于早期的技术水平,其所用的机组单机容量小、效率较低,导致部分项目的利用小时数低、经济性较差;且由于机组接近设计寿命、原制造厂家备品备件供应不足等原因,这些风电机组故障率升高、维护困难。通过采用技术更先进、可靠性更高的新机型加以替代,能够充分发挥原场址在资源和电网接入等方面的优势,提高风能资源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提高项目经济性。而从供应链角度来看,退役换新市场是一个不断循环扩大的市场,将为风电设备制造企业打开巨大的增量市场空间。
《2023-2028年风力发电设备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由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本报告对该行业的供需状况、发展现状、行业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面对行业的发展挑战、行业的发展建议、行业竞争力,以及行业的投资分析和趋势预测等等。报告还综合了行业的整体发展动态,对行业在产品方面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具体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