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8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人大中澳议会交流机制主席铁凝在京会见澳大利亚驻华大使傅关汉。
(资料图片)
双方就中澳关系发展、两国立法机构交往等交换了意见。
上述消息显示,铁凝已任“全国人大中澳议会交流机制主席”。
新身份
官方简历显示,铁凝,女,汉族,1957年9月生,河北赵县人,1975年7月参加工作,197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高中学历,文学创作一级。
她现任中共二十届中央委员,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这是铁凝首次以全国人大中澳议会交流机制主席的身份亮相。
全国人大的定期交流机制到底是什么?
定期交流机制,是人大对外工作的特有优势。
这一机制是全国人大保持与主要国家议会和国际议会组织间对话沟通的一项开创性举措。
1981年,全国人大与欧洲议会建立交流机制,这是全国人大首度与外国(组织)议会建立交流机制。
2008年,新华社刊文称,中国与其他国家议会定期交流“着力形成机制,触及实质问题,注重实际效果”。
当时,有媒体评价称,与各国建立议会定期交流机制正成为中国“议会外交”的一个新突破点。
这些年来,议会交流机制不断扩大。
今年3月,时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栗战书在作报告时提到,全国人大与21个国家议会和欧洲议会建立了定期交流机制和政治对话机制,同16个国家议会和欧洲议会举行35次机制交流会议,实现了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沟通
政知君注意到,全国人大和澳大利亚议会建立定期交流机制的时间是在2006年。
2006年8月,中国全国人大与澳大利亚议会众议院在北京签署了建立两国议会定期交流机制的谅解备忘录。
2007年5月30日,中国全国人大与澳大利亚议会众议院定期交流机制第一次会议在堪培拉举行。
当时,中方代表团成员与澳大利亚议会众议院各委员会负责人及重要议员就中澳关系、台湾问题、议会交流、能源环保、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
定期交流机制的背后,体现了两个字——沟通。
2015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曹卫洲曾撰文提到,定期交流机制是全国人大与外国议会加强战略对话、深化务实合作的重要平台。
“确保了全国人大与有关国家议会的交往不因议会换届而中断,不因领导人更迭而改变,保证了议会交往的连续性,丰富了议会交往的内涵,为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作出了积极贡献。”
来源:政知道(有删减)编辑:李海婧
校对:韩黟瞳 审核:罗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