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辽河文化研讨会综述
这一次,南宝力皋吐遗址、哈民忙哈遗址……再度成为这场高水平研讨盛会的焦点。
(资料图片)
这一次,西辽河文化在多元视角下成为专家学者的研讨中心。
8月21日至22日,国内众多专家学者会聚通辽,参加以“比较视野下的西辽河流域文明起源与发展”为主题的西辽河文化研讨会,这是通辽首届西辽河文化节系列活动的主舞台、重头戏。
与以往的学术论坛不同,这次的研讨会会集了来自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西辽河流域等不同史前文明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大家相聚西辽河畔,围绕早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进行广泛交流,深入开展红山文化、仰韶文化、良渚文化、凌家滩文化等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对比研究,将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紧密结合,深入研究阐释考古材料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之路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进程。
何以中国?历时20年之久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就是要回答这个问题。考古工作者用层出不穷的考古发现,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明确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而西辽河文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亦是寻求这个答案,积极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要一环。
通辽地处中华三大文明发祥地之一——西辽河文明的核心区域,至今保留着史前聚落遗址、金代界壕、辽代古墓、清代王府等丰富的文化遗产。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党委书记张国春表示,通辽地区丰富的考古遗存和文化遗产资源生动诠释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丰富的考古材料实证了通辽地区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的重要实证。西辽河流域作为各北方草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所,其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生动诠释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他认为,比照黄河、长江流域文明,挖掘西辽河流域文明的内涵与特质,在更大范围内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机制与道路,开展学术研讨交流,加强区域联动,增进合作,保护好、传承好西辽河流域的历史文化资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意义重大。
学术研究不能脱离公众,公众需要得到正确的舆论引导和知识普及。其中,建设考古遗址公园、博物馆群和定期举办“西辽河文化研讨会”,是最直观的宣传形式,能够不断扩大文化传播力、地区影响力。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西辽河文化考古发掘和成果转化,已拥有号称“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文物遗址4处,不可移动文物2492处,可移动文物7.8万余件,与通辽市博物馆、乌力格尔博物馆、哈民遗址博物馆、南宝力皋吐博物馆等近20家博物馆群,被誉为“内蒙古最鲜活的一部文化史书”。
西辽河文化在中华文明的形成进程中到底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西辽河文明既是中华文明三部曲(古国——方国——帝国)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华文化与文明连绵不断的实证。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辽宁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郭大顺认为,通辽市应该及早把西辽河文明这个牌子打出去,对提高通辽市知名度,提高通辽市社会各界的文化自信,促进通辽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会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西辽河文明几乎是以震惊或者惊艳的形态出现在考古学家或者说出现在大家的面前,一系列的重要发现显示了它就是中国边疆地区考古的一个重要结合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丛德新说,考古学文化是互相吸收、传承发展的,西辽河文明具有显著的“兼收并蓄”特性。这个地区在那个时代吸收了来自东北地区、南部地区的一些重要文明因素,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在西辽河流域发掘遗址中,都显示出西辽河流域具有比较深厚的文明积淀,它所呈现出的考古文化,实际上也影响了与它相邻的地区,所以说西辽河文明是认识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支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王明辉从人群体质特征和遗传信息等角度,对西辽河流域古代人群的发展与融合进行了权威解读。他认为,至少从新石器时代晚期以后中原地区的人已经全面渗透到西辽河流域,同时西辽河流域的古代人也反向渗透进黄河中下游地区,进入了中华民族统一性的进程之中,西辽河流域也反映出了文明的统一性、延续性和包容性特点。西辽河地区DNA覆盖了红山(半拉山遗址)、夏家店下(二道井子)和夏家店上(龙头山),甚至影响到周边的黄河流域和黑龙江流域。而通辽市作为西辽河流域的核心区域,更是西辽河文明重要的发源地,有着其他文化无法睥睨的独特魅力。
“本世纪以来,我们在科尔沁地区的文物考古工作中有两项重大发现,一个是扎鲁特旗的史前遗址南宝力皋吐墓地,另一个是在科左中旗发现的史前聚落遗址哈民遗址。这两个遗址的发现,充分证明在距今5500—5000年间,在整个西辽河流域,尤其是以科尔沁地区为核心的一带,已经孕育和发生了史前文明的曙光。”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中心原主任吉平这样认为。
内蒙古民族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院长田明认为:“西辽河文明有两点值得我们关注。一是西辽河文明验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命题,从位置来看,这里位于中原农耕文化、北方草原文化、东北渔猎文化三大文明的交汇之地。从文明程度来看,这里汇聚多元文明要素。可以说,它是一个重要的文明起源路径。二是西辽河文明印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过程,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西辽河文明的研究除了它的学术价值,还有超出学术之外重要的现实意义,那就是可以把它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一个探索。” 研究西辽河文明多年的西辽河文明研究专家工作站首席专家张铁男相信,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通过进一步的深入研讨与研究,会推动通辽市的社会文化发展再上一个大台阶。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们要进一步传承和发扬西辽河文化蕴含的通达求变的创新基因、兼收并蓄的开放理念、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同根同源的家国情怀,谱写出“西辽河文明”新时代的壮丽诗篇。
记者 赵彦臻 徐健 陈瑞楠
责任编辑: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