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华志
幼时背诵《增广贤文》,其中有一句话叫:“知止常止,终身不耻。”意思是说,人的一生,做什么事情都要适可而止,只有这样,一辈子才不会遭受耻辱。近日,二则消息,使我对“知止常止,终身不耻”这句话有了新的认识。
(资料图)
一则是72岁的原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被控受贿5.19亿元,其中退休后敛财至少超过1个亿。一则是云南省普洱市人民医院曾经购买一台直线加速器,医院以3520万元买入,院长杨文俊拿了1600万元的回扣。这二人,都位高权重,待遇丰厚,但还不知足、不知止、不收手。最终是锒铛入狱、家破人亡。
孔夫子曾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礼记》里则言“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这样的“以身发财”的例子在我们周围不在少数。近年来,一些人信仰缺失,崇拜金钱权利,为了眼前利益,不择手段,不计代价,无所畏惧,一切向钱看、向权拜。还有一部分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抛之脑后,无论是儒家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还是佛教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抑或是道家的“清静寡欲、自然而为、天人合一”都没有了市场,弃之敝屣。衡量人的价值标准只有一条了——就是谁钱多、谁官大谁就是成功人士。为此,许多夫妻为了利益而反目,朋友为了利益而分手,兄弟为了利益而扬镳,商人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官员为了利益而丧失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因此,我们有必要大力倡导“知止”文化。我理解,“止”有三层含义。
止是适可而止,是收放有度。
就是指有悖伦理道德之事要知而即止,凡事要知足知耻,要经常调整自己的心态,防止人心贪婪,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一个度,要适可而止,这样才能让自己的一生无欲、不耻。可是,现在的人对“止”知难行更难,欲壑难填,为人处事没有底线,对钱财名利的追逐没有止境,恨不得占尽天下所利,享尽世间福,谋尽人中名。到头来却是“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要知道“止”是人性善恶的警戒线,知止而退到线里,方可保身;知而不止,滑出线外,则贻害无穷。
止是令行禁止,是标准底线。
《大学》上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也就是说,“做国君(领导)的要做到仁爱,做臣子(下属)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这就是不同身份的人“止”的标准,推而广之,也是各行各业、各色人等都要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行为操守。
止是高山仰止,是目标境界。
《大学》上又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几近道矣”。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可以看出“知止”是认识事物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要做到“知止”就要志向坚定,妄念不萌,外念不摇,以淡然的心情一步一步地去做事,不急于求成,不躁性偾事,在纷杂的外物、妖娆的尘世中间,以“知止”为始,以“有得”为终,始终保持一颗安定之心、淡泊之心、坦然之心,就能忘掉得失,宠辱不惊,这时你会发现无论是坦途还是陡坡,身边处处皆景色,心中恬淡自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