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张钟雯 枣庄报道
(资料图片)
8月11日,市中区举行激发人才活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新闻发布会,市中区科技局有关负责同志、启迪之星(枣庄)有关同志参加,介绍有关工作进展情况。会议中,市中区科技局党组成员、四级主任科员韩英介绍了市中区激发人才活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有关情况。
近年来,市中区科技局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区战略,积极发挥职能作用,精准施策,引育并举,通过培育主体、构建平台、推进合作等举措,不断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科技人才助力“强工兴产 转型突围”能力不断增强。
梯次培育主体,不断增强创新动力
近年来,市中区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大幅提高,科技创新主体内驱力进一步增强。一是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上门惠企、线上培训和引入第三方机构指导等方式为重点企业提供“巡诊式”服务,提高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成功率,预计全年共有30余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复审10家,新申报20余家。二是做好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采用“育苗造林”式培育扶持一批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具备自主研发能力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截至目前,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36家。三是鼓励科技人才创办企业。出台了《市中区支持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实施细则(试行)》等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完善创新创业激励新机制,目前纳入监测的科技人才创业企业共4个,发展状态均稳步提升。广泛组织人才团队参加市级以上创业大赛,落地注册企业1家。
构建平台载体,不断强化创新支撑
近年来,市中区科技局积极搭建贯通“产学研”、链接“高精尖”的科技创新平台,带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三链螺旋互动。全力扶持泰和科技、中建材科创院等重点企业,共打造国家级科技孵化器等国家级创新平台2家,创建省级创新研发平台15家,创建市级平台114家。无机功能材料与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纳入省共同体建设标准性文件,成为全省首批五家共同体之一。中建材科创院通过山东省重点实验室批准筹建,成为全市第二家省级重点实验室。今年,启迪之星(枣庄)认定通过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科技成果量产前置的“孵化中试基地”,已落地优质人才项目28个、招引高端人才23名,助推人才项目由小到大、由慢到快加速成长。
聚力人才引育,不断集聚创新资源
近年来,我区着力人才引育,不断加大人才工作力度,紧抓培养、吸引两个环节,实现以产业聚人才、以人才扩产业,科技人才、领军人才平稳增长,打造了产业发展新优势。截至目前,自主培育泰山系列人才5人,枣庄英才18人。今年,国家级人才完成答辩1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入选1人,枣庄英才入选3人。为进一步激发高层次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推动高校人才服务产业赋能行动上水平求实效,面向市内外高校聘请高层次人才挂任企业“科技副总”15名,加快推进高层次人才与我区产业体系融合发展。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完善科研治理体系建设,截至目前,共吸纳23名科研助理岗服务人员。开展重大科技人才项目攻关“揭榜挂帅”,助力企业解决发展关键技术难题,共发布项目7个,榜单金额1830万元。加大外国专家引进力度,目前我区有效的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共发放48张,其中A类3张,B类45张,今年新增高端人才确认函3张,B类人才8人。
推进产学研合作,不断加快成果转化
近年来,区科技局聚焦企业创新需求,按照产业链条形成“全区科技研发项目清单”和“院校技术成果供给清单”两套创新清单,围绕特定产业主题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建立企业与全国高校院所精准对接机制,支持校企形成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关系,加快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借助枣庄学院、中建材科创院、济南大学、苏州医工所、启迪之星孵化器等资源集聚优势,加速先进科技成果与产业精准对接。组织泰和科技、泉为等企业参加首届中国“双碳”大会暨第四届山东省创新驱动发展恳谈会,梳理发布“HJT电池低银含量浆料研发”“新型固碳胶凝材料研发”等创新需求。推荐泰和科技参加山东科技大市场--中石大“聚焦成果转化,助推四链融合”科技成果专项推介路演活动。扎实推进技术合同登记工作,今年1-6月份,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19.2亿元。
过去,市中区科技局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和人才强区战略,积极推进人才重点工作落实,各项科技人才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下一步,市中区科技局将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格局谋划人才工作,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机制体制,激发人才活力,厚植发展优势,推动科技与人才工作同频共振、同向同力,为市中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