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 夏珂

本报记者 张冕


(相关资料图)

专家小传:夏珂,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内科心血管重症监护专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女性健康学组委员

提起女性健康,大多数人会想到与性别相关的疾病,比如乳腺癌、子宫颈癌等。但心血管疾病权威专家胡大一表示,女性因心血管疾病造成的致死和致残率,超过与女性性别相关所有癌症的总和,且知晓率和社会关注度都不及男性。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呼吁关注女性心血管疾病,并发布《女性冠状动脉性心脏病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生命时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共识》核心专家组成员、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夏珂。

《生命时报》:目前,我国女性冠心病发病率如何?

夏珂: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导致我国女性死亡的首位原因,近年来发病率、死亡率都呈持续增加趋势。《心血管疾病医疗质量控制报告2021》显示,女性冠心病住院患者占44.1%;接受介入治疗的比例低,院内死亡风险为同龄男性患者的5.8倍。

《生命时报》:导致女性冠心病增加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夏珂:女性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不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等传统因素,还包括妊娠、服用避孕药、多囊卵巢综合征、绝经后激素水平变化、结缔组织疾病等性别特异性的危险因素。

具体来说,绝经期女性高血压患病率逐渐超过同龄男性,导致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随着血压升高还会诱发脑卒中等意外。2型糖尿病女性较男性患冠心病的相对风险高44%、脑卒中相对风险高27%。

女性血脂异常发生率高于男性,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中,女性血脂达标率低于男性。此外,肥胖女性心血管疾病风险也高于男性;女性腰围和腰臀比大与心梗风险呈密切相关性;女性吸烟、吸二手烟都会增加冠心病风险;焦虑、抑郁是女性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患病率约是男性的2倍;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发生冠状动脉不良事件的风险显著增加,其中约80%为女性。

《生命时报》:女性冠心病有哪些病理生理特点?

夏珂:第一,与女性发育等特征相伴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增加,导致冠心病危险因素增多,如妊高症女性的冠心病、心衰风险更高。药物或自发流产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自发流产女性多伴随收缩压和坏胆固醇水平升高,从而导致冠心病发病率增加。

第二,女性患者冠状动脉阻塞性病变较男性少,多存在非冠状动脉阻塞,容易导致心梗、心肌缺血,以及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异常,且预后不良。

第三,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降低,保护因素下降,导致冠心病发病率明显上升。研究发现,女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年龄偏大(女性平均年龄66.1岁,男性59.9岁),且合并疾病较男性多。

第四,女性更容易受情绪影响。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可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情绪波动可增加神经递质水平,引起血管收缩。胸痛是女性冠心病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但胸痛部位多变,伴随症状更多,如恶心、呕吐、气短、乏力、多汗、心悸以及颈肩、手臂、下颌或背部疼痛。研究显示,55岁以下心梗患者,61.9%的女性报告3种以上伴随症状,而男性只有54.8%。

《生命时报》:生活中,女性该如何预防冠心病?

夏珂:女性冠心病患者应早期识别、积极干预、控制危险因素,以改善预后、降低猝死风险。建议女性在生活中,限制饮酒量,吸烟者应立即戒烟,不吸烟者避免接触二手烟。每天至少吃五种水果、蔬菜,鼓励摄入坚果、粗粮、豆类、全谷物、富含植物甾醇及高膳食纤维的食物,每周至少吃两次鱼,限制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每周坚持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保持适当体重及良好心态。存在高危因素和已确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女性,应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尽早遵医嘱用药。▲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