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全球动力电池市场格局基本成型,短期内似乎很难有企业能够撼动中国电池企业在这一领域的地位。于是,当新能源汽车另外两大件——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与减速器形成的电驱动系统,便成了各方企业迈向电气化核心动力总成市场的重要蓝海。

据了解,至2025年,或实现“新能源汽车50%市场份额”的中长期规划目标。若按照不同级别车型可选择配置不同类型电驱动系统,其单车价值量在7000-10000元不等推算,我国电驱动系统市场规模有望在这一年突破千亿。


(资料图)

千亿规模市场下,吸引越来越多玩家相继涌入,不止有传统电机/电控企业,还有来自跨界企业、初创企业的积极试探,以及整车企业垂直整合。

但事实上,外资Tier 1在电驱动领域并非毫无作为。仅以采埃孚为例,2020年7月末,其宣布将自2021年元旦起合并乘用车传动技术事业部和电驱动事业部,并组建成为一个新的事业部,从而为客户提供全面的电驱动解决方案。

在中国,各大外资Tier 1从不只是简单的生产制造。

在他们看来,在这个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销国,有着远超其他国家更激进也更包容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迅速发展的市场下需要源源不断的新品来刺激,传导到产业链便是客户需求变化莫测,却渴望着所有需求都能以最快速度变现。

而新技术、新产品的落地速度和产业化成本,便对外资企业的本地化研发、生产以及服务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相较于过往只是单纯的“全球研发,中国制造”已难以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

仅今年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博世、尼得科(原日电产)、采埃孚和博格华纳,都在不断投资规划或实施新的项目,而这种热闹景象,不仅仅是各Tier 1在华电驱动业务落地,更是汽车产业重构过程中,外资企业寻求电气化转型突破的一大缩影。

去年中国整个新能源的盘子是600多万辆。分电控、电机来看,因为有四驱的缘故,电控比整车稍多一些。电机则混动带了一波量出来,突破了700万套。手头上没数据,没法分车型来估算整个电驱动的盘子。简单一点,单车按8000元算,大概就是480个亿的盘子,说实话也不小。如果加上obc、dcdc、pdu的话,这个盘子大概能到700个亿左右。乍一看,这个市场从规模上看非常可以。

但具体到企业,找个上市企业来看(我记着的),汇川联合动力收入50个亿,英搏尔收入20个亿,看着还不错。但一看利润,汇川联合动力还在亏损,英搏尔利润微增,印象中不超过5千万。此外,即使强如联合电子,电力驱动部分应该也是亏损。从实际企业走访中,基本发现也是亏损比较多,各企业直言经营压力大。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前段时间聊过这个事情,我总结了三点,可以一起讨论下。

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整机厂自制电驱动寄予的期望太高

新技术的不断应用

国内较早的电驱动相关企业,有一些是源于当年的863计划,也就是国家牵头,企业做技术攻关。当时候,主要是单个产品的技术突破。比较典型的三家企业,上海电驱动、精进电机、上海大郡。上海电驱动电机和电控都做,精进主要是电机,大郡主要是电控。基本上各家都有自己的一个护城河。那时候外资进入的也不多,不过整体盘子也不大。外资业务还主要是起发电机那一块,海外外资跟着外资品牌也做一些电驱动业务。

后来的方向就变了。印象中,18年开始,业内开始谈三合一集成。18年,上海电驱动给长安做了一个三合一的产品。那时候我做预测,各家的三合一项目还是倾向给外资。法雷奥西门子、大陆(纬湃是后来有的我记得)、联电、博格华纳等等。那个时候整个盘子的量才100万左右。

又过了两三年,扁线电机开始大规模替代圆线。也就是从2021年下半年我记得开始的。联电也全线切换到扁线,特斯拉、比亚迪、蔚来都是扁线。要知道,我在18年虽然做过关于扁线的预测,虽然已经很激进,我俩预测是2022年我记得。但说实话扁线真发展起来还是很出意外的。

电控同样也是。由于igbt模块贵,行业内有段时间开始做单管并联的方案。那时候我记得在展会上和俊文还聊到底模块好还是单管好。汇川中间还推过一段时间单管,客户不接受后,又切换成模块。

今年呢,开始多合一。就是把电机、电控、减速器、obc、dcdc、pdu都合在一起。好处是降成本,能降一千左右。

技术升级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对于电驱动行业而言,这个升级太快了,回头看5年前的东西,和现在完全没法比。如果单纯的依靠自身去投资,这个投资压力也非常大。比如,我最近拍视频的扁线而言。一条完整的扁线,还是定子,哪怕不做什么自动化,光单机设备,一条线的投资也得3000万起步。如果是自动化线,这个价格就得再翻一倍。这还是国内设备厂的价格,要是外资,甚至一亿起步了。试想下,哪怕3000万,需要卖多少定子产品才能收回成本。

如果做系统,要想跟上市场的节奏。哪怕已经有电机、电控的能力,再去扩展做OBC、dcdc、pdu,刚搭个团队到量产预计就得3000多万的投入,还不说后边产能的投入。所以,很多企业在面对这种新技术的时候,显得力不从心。

主机厂的自制

主机厂自制是必然的趋势,当年的发动机、变速箱时代其实就很明显。但这个和新技术一样,太快了。快到tier1投下去的资源还没开始有回报。

翻看数据,国内卖的最好的几家。比亚迪、特斯拉都是自制,除了系统,电机、电控都是自制。埃安是和尼得科合资的。每个月看系统的出货量,纯粹的第三方基本都是联电、中车、以及合资的尼得科。

主机厂在系统方面拥有天然的优势,因为主机厂的一直都是横跨多个系统的,强项就是系统集成。所以从三合一到多合一,主机厂最起码在人员配置上是足够的。

剩下的就是定子、转子、电控、减速器这些。从观察到的现象来看,主机厂并不是所有的产能都自己投。当然和销量是慢慢起来的也有关系,不过至少现在来看,主机厂采购定子、转子的比例明显远大于系统。这样就倒逼tier1变成tier2。典型的比如联电,基本上只有自己有的,都摆到货架上,拆开单独卖。

电驱动是方向

为什么列这个理由呢?其实大家如果跟项目,总能遇到友商的价格低的离谱。10年左右的时候,市面上做电驱动的企业很少。后来在工业领域有积累的汇川杀入电驱动行业,不过那时候还只是电控,正好碰上新势力们纷纷成立,老牌的电驱动企业都觉的新势力不靠谱,接触不积极。汇川在传统企业那边也是屡屡碰壁,所以两者一拍即合,汇川拿了很多新势力的单子。比如理想、威马。后来到了三合一的时代,日电产从小电机领域转型杀入,现在叫尼得科。日电产当时候我记得给广汽的价格是8200一套150kw平台的电驱动产品,那时候业内其他家还是9打头的价格。日电产的逻辑也很简单,先低价拿订单,然后通过规模化做成本平摊。所以看日电产布局的话,它自制的东西很多。

但后来,发现各家也都能跟上低价的节奏,日电产的价格优势也就不明显了。再然后是中车,国内最大的轨交企业,而且还是央企。只到现在依然有很多企业在考虑要不要进电驱。新的企业进入,的确给行业带来了活力,但对于那些起步早,打算先低价拿订单,然后铺规模的企业来讲,却十分的不友好,可谓进的早,亏的早,进的晚,反而亏的晚,而且那些晚到的资金实力一个比一个强。而大家的初衷也基本一致,电驱是个千亿级别的市场,为什么不进去分杯羹呢?

以上是电驱行业的原因,另外就是整个供需的情况。新能源经过两年跨越式增长,现在来看依然处于早期。今天看到吉利发了一个海报,银河L7第1万辆下线。这在原来传统行业其实是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侧面也反映了传统企业转型新能源产品的艰难。可喜的是,今年大家都对自己的基本盘动刀子了,而且都是诚意十足。相信后边随着其他家产品的上量,行业情况也会得到改善。

来源:张鑫的公众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