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长大的许友强(化名)一直认为自己的故乡应该在湖南衡阳。在他有限的回忆里,6岁时被人从家乡拐走,家乡有座跨河的公路铁路两用桥,自己家开了个饭店和旅社,周边有电影院、菜市场。9年前,他找到了寻亲组织宝贝回家,也曾和志愿者一起前往衡阳寻找记忆,但始终没有找到家。

今年上半年,在警方的帮助下,许友强找到家了,在永州新田县。9月17日,许友强已从福建启程赶往湖南。18日,他抵达阔别33年的家乡。在家里,84岁的老母亲和三个哥哥正在等着他。

家乡小时候的场景一直在脑中萦绕

今年39岁的许友强6岁起在福建泉州南安市的一个农村生活,从小时候起就知道自己并非这个家的亲生孩子。随着年纪的增长,给自己寻根的想法也时不时会从脑中冒出来。

2013年,许友强通过偶然的机会接触到寻亲组织宝贝回家,便向志愿者表达了想要寻家的想法。在他记忆中,他的名字叫张红寻(音),小时候是在农村长大的,后来跟父母搬到了城里,家里开了饭店和旅社。饭店只有一层楼,门口是一个大菜市场。小时候去电影院不是很远,每次都是走路去的。印象中的城市被一条河一分为二,河上一共有两座桥,其中一座是铁路公路双用桥,公路在上面铁路在下面,另外一座是拱桥。这是在他脑海中反复萦绕的故乡的场景。

许友强记得家里有爸爸妈妈和一个哥哥,爸爸妈妈当时五十几岁了,哥哥至少比他大15岁。对于走失的经历,许友强依稀记得,他和一个来家里住宿、三四十岁的“叔叔”出去玩,然后越玩越远,最后坐客车到了南安。

许友强回忆说,他记得小学时,曾看到过一封信,邮戳上的信息显示信是从衡阳寄来的。信里的内容,就是当年带他离开家乡的那个“叔叔”写的,问他养父母要钱。

接到许友强的寻亲信息后,宝贝回家志愿者立马介入帮他寻找亲人。一连几年,衡阳的志愿者在衡阳市区开展了一系列走访调查工作。2017年大年初三,许友强自己跑到衡阳来,志愿者“冬天不冷”带他走访一些可能的地方,但是他都没有找到当年记忆里的地方。

通过打拐DNA库找到亲人

“我一度放弃了,觉得希望太小了。”许友强说。但转机发生了,2021年,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了“团圆行动”专项打拐工作。2022年4月,衡阳衡南县公安局民警联系许友强,采集他的血样。幸运的是,5月16日,公安机关比中了一个永州市新田县的疑似人员,这个人叫张红福。张红福告诉民警,他们兄弟有四个,母亲叫刘友菊,1989年11月16日早晨,四弟张红树被一个在他们家饭店住宿的外地人拐走了。

6月30日,衡阳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法医用刘友菊、张红福的血样在全国打拐DNA库里进行人工比对,比中了许友强的血样,许友强就是刘友菊的亲生儿子张红树。

张红树的三哥张红顺说,当年原本父母经营的饭店和旅社生意不怎么样,因为丢了儿子,他们也无心再经营,一个月后就关掉了店铺,回家务农为生。父亲在半年后又被检查出肺病,很快就去世了。没有找回儿子,成了他去世前最遗憾的事情。

84岁高龄的刘友菊,也从未想过在有生之年还能见到自己的小儿子。

9月17日,许友强从福建厦门买了高铁票,踏上了前往故土的列车。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