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北露天煤矿复绿矿山上的风电机组。

8月8日上午,霍林郭勒草原碧绿千里,透彻的蓝天,厚实的草地,微风带着青草的气息沁人心脾。记者走进内蒙古公司霍林河露天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北露天煤矿的生产现场,小山一般的排土场,一边是一望无垠、长势喜人的满目翠绿和错落有致的梯田,另一边是繁忙的露天采矿场景,在山顶上屹立着全球最大的风电机组不停地转动,令人不禁赞叹,工业经济发展与唯美的绿色生态可以如此和谐共生。 从过去灰头土脸的煤炭开采现场,到现在的近自然的生态画面,甚至还在不断尝试着向新能源转型发展,实现绿色创效,内蒙古公司所属的露天煤矿实现了华丽转变。 践行可持续发展,打造绿色生态矿山。多年来,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践行国家3060“双碳”目标实施和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该公司按照“打造我国高寒地区绿色矿山标杆”的工作目标,全力开展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不断在矿山生态修复技术优化、绿色发展长远规划等方面创新突破,所属露天煤矿矿山生态修复已累计完成修复7.5万亩,投入资金16.9亿元。 该公司煤炭部主任冯树清介绍说:“我们提前实现了‘一年大变样、三年彻底整改’的工作目标,今年修复工作力度不减、标准不降,计划投入资金2.46亿元,将完成新增矿山生态修复面积近10000亩。” 如今,内蒙古公司所属的5个矿已全部达到国家级绿色矿山标准。“通过几年的努力,内蒙古公司所属5个矿到界排土场生态修复区植被覆盖度由65%提升到90%,水土流失强度由4049吨/公顷·年,下降至3443吨/公顷·年,随着重建植被的生物量逐年增加,这些指标还会稳中有进。”该公司煤炭部安全环保管理高级主管李云峰说。 灰色的矿坑不仅换了“新色”,不少小动物也闻绿而来,栖息在排土场上。在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的同时,内蒙古公司进一步加强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针对所属5个矿地处北方高寒及草原生态脆弱地区的实际,综合固有的气候、土壤条件等制约整体治理进程和质量的瓶颈因素,积极寻求方案,开展多种乡土优势物种种植试验,采取永、临结合的技术措施,重建可以自然演替的群落结构;打通生态廊道,并采取施加有机肥、微生物菌剂等方式改良土壤,进一步提高生态修复及其辐射区内的物种多样性和生物固碳能力。 风电加持,复绿矿山上发绿电。昔日,矿山生态被破坏的情景让人触目惊心;而今,完全被花草植被所覆盖的矿区又让人为之赞叹。不仅如此,该矿山还在该排土场上建设了分散式风电示范项目。 据北露天煤矿矿长刘敬玉介绍,作为全球首例排土场风电项目,内蒙古公司北露天煤矿排土场风电场首期建设一台容量为4MW的风电机组,机组采用金风GWH171半直驱机型,轮毂中心高100米,叶轮直径171米。该项目于今年1月份并网成功,采用“自发自用”模式,风电所发电力全部用于露天煤矿生产用电和电驱矿卡充电;平均年发电量1166.2万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3562.74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26.82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586.16吨。 “该项目是为露天煤矿排土场等不良地质情况下的风机建设提供理化和技术支撑,促进源网荷储能源供应模式在露天煤矿的应用,具有重大的示范意义和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刘敬玉补充说。 科技升级赋能,打造智慧矿山。在传统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方法的基础上,内蒙古公司还全力加大科技运用力度,通过运用智慧生态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植被生长的温度、湿度、养分等指标。同时,该公司全面把无人机应用到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中,利用航拍拍摄及搭载的多光谱相机航测技术对生态修复区域进行巡航,分析土壤条件、跟踪植被长势,为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在全力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的同时,内蒙古公司依托“5G技术”运用无人机巡检、百吨级自卸车无人驾驶、挖掘机远程控制系统,逐步实现了“少人、无人、机械换人”的智慧安全高效开采新局面。目前,该公司正在积极推进氢燃料电池与锂电池为混合动力的新型矿车的应用,为打造“智慧、无人、绿色、零碳”的智慧化矿山体系贡献科技力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