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投资解析:围观、参与与沉浸

在主题投资的第一篇《价值投资是“人找股”,主题投资是“股找人”》,我提出一个观点:价值投资是“人找股”,主题投资是“股找人”。


(资料图片)

价值投资就是你想要买一部手机,你已经知道自己想要游戏功能强的、拍照功能好的,价格不能超过3000块,你想要市面上最便宜的正品,你知道如何去量化这些要求,也很清楚到哪里去买,如何比较,什么时候有促销,整体过程是主动筛选的、理性的、可预测的。

而主题投资就像你在大街上走路,忽然看到一群人围观有人摆摊卖货,卖家不停与围观者互动,你不知不觉就看入了戏,最后鬼使神差地买了一堆自己用不上的东西。这时才知道,那些围观者很多都是早就埋伏好的“猎手”,想要赚钱,下次就要早点去找个有潜力的“场子”埋伏好。

从上一篇文章发出后大家的回应看,对主题投资,大部分人有三个典型的误解:

主题与主题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大部分主题单次活跃期不过一周,一旦有被淘汰的趋势,你就应该果断地结束该笔投资,所以大部分情况下持有时间都不会太长。

但并不能因此认为它是短线交易,标准短线交易以胜率为主,而主题投资真正的收益都来源于那些超级传播量级的主题,持续时间长、涨幅巨大,大赢家最终赚的是中长线的赔率。

就像今年,一个主题投资者,如果对AI或中特估行情的参与不够充分,只在其他较低传播量级的主题中做短线轮动,是很难赚到钱的。

主题投资本身是一个传播现象,走势图中透露的价格、成交量等信息的作用,肯定远远超过价值投资。

但图中的信息只是主题投资判断的一小部分,猎手和猎物之间的差别,不是时间早晚,而是对主题的理解、预测和跟踪能力。

所以说,本来是来看热闹的,最终却沉浸其中变成参与者,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在众多主题中找到传播量级高的?

在上一篇中已经分析过,主题的价值实际上并不是这些标的本身的价值,而是它的“传播量级”,看它所代表的氛围能否吸引更多的围观者加入。

成功的主题确实可以总结出很多规律,比如价值感,比如我下面要介绍的熟悉感、赚钱效应、参与度、沉浸感,等等,但问题在于,这个价值感并非一成不变,成功的题材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合,同一个题材在不同时间,传播量级可能完全不同,老题材咸鱼翻身的例子太多了。

套用维特根斯坦的一句话,主题投资中能够理解的现象一定要理解透彻,不能够理解的现象都要保持沉默。

投资毕竟不是快消品,大部分投资者都是谨慎的——至少一开始是如此,提高参与度的方法有两个:

熟悉感可以打消投资者的戒备,过去一两年曾经被炒作过的,有很多人获利的主题,从一开始就降低了小仓位参与的难度。

相反,A股的全新主题,第一次炒作传播量级都不会太大,却是必须的,既是市场教育和混个脸熟的过程,也为了积累第一批“赚钱效应”。

大众性有点类似价值投资的行业分析,首先要看这个行业是不是一个空间很大的大众品市场,如果行业规模太小,即使公司现在的竞争壁垒很高,也很难给出很高的估值。

在AI行情的投资机会介绍中,经常出现“第四次工业革命”“星辰大海”“人类社会的奇点时刻”“赋能百业”等措辞,无不向投资者暗示,这是千年一遇的改变世界的机会,可能是你人生中最后一次知识改变财富的机会,你有幸见证,应该积极并参与其中,才不枉投资一场。

上一篇中我提到股票名字的重要性,听上去不可思议,可现实更魔幻。今年大学招生,生化环材这些“天坑”专业都纷纷加了“智能”,机械专业变成智能制造,材料专业变成智能材料,环境专业变成智能低碳,国外大学也是一个德性,把线性代数改名为人工智能数学(Math Foundations of Machine Learning)。

投资毕竟是投入真金白银的游戏,投资者不会一开始就梭哈,而是先投入一部分,有赚钱效应后再加仓,所以从尝试性参与到全身心沉浸,中间还有一个正反馈的过程。

所以形成正反馈的第一判断标准是当前市场风格的形成、强化与转变。

比如今年有句口号“只要经济弱复苏,TMT就不会输”,正是因为AI行情前期3-4月份,刚好是经济复苏被证伪,利好TMT中的题材风格,从而形成正反馈。

市场风格又在不断变化,对市场风格“盛极而衰、绝处逢生”的判断,才是主题投资最难的地方。

一般散户对主题投资最好的参与时机,是它出现一段时间后形成气候时;但对于大游资而言,那时的成交量还是太小,一旦看错,跑都跑不掉。

所以这类大游资参与题材的方法就是助推。

很多主题非常有潜力,但是由于某些原因,炒了一段时间后停滞在半空中,主题投资参与者都有喜新厌旧的情绪,后续如果没有新资金进入,就会慢慢的流失,这一波行情也就渐渐结束。

助推是一个传播学概念,通过主动介入,挖掘题材潜能,用各种方式来激活投资者的快思维,让受众在不知不觉中参与进来,类似名主播对直播的影响力。

这也是最难的一步,好的主题要创造沉浸感,以至于产生参与者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意识不到自己存在的一种体验,大部分主题都止步于此,成为一两周的行情。

沉浸理论源于游戏的研究,认为游戏需要提供适当的挑战性,而能让一个人深深沉浸于其中,获得“自我意识的丧失、时间失真感”,后来扩展到很多社会活动,把“人们全面参与活动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整体体验”定义为沉浸。

今年的AI主题行业,每天醒来,你都要重复“AI界昨晚又发生了什么”的游戏;去年的新冠主题,股市与现实的边界被打破,你好像一天24小时都在炒股。

沉浸感可遇可不求,最能体现“股找人”的特点。

一个主题能不能让前半段参与的投资者赚到钱,并不取决于涨得有多猛,涨得猛但最后A杀下来的标的,大部分参与者也都是亏损,真正赚钱的主题标的需要在行情的最后阶段,需要符合以下两个特点之一:

一个好的主题,参与者不能都是“索罗斯式的投机客”,也需要有真诚地相信它的人。

所以,主题投资与价值投资都是市场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虽然主题投资的过程是“围观、参与与沉浸”,但真正的主题高手却既要置身其中,又要以上帝视角冷眼旁观。

主题投资者,不需要到处调研,主动寻找十倍股,反而更像是巴菲特说的,呆坐场中,等球向你飞过来,你再从各种迹象去判断它的传播量级……

而成功的价值投资者,同样需要从精神上与被投资者企业保持一定的疏离感,把投资与生活分开,才能保证自己决策的客观与理性,不至于成为主题投资的接盘者。

1、囚徒困境:想赚别人的钱,先来博弈人性

2、沉默的螺旋:“基金抱团”是如何形成的

3、聚焦点:如何预判市场风格?

4、成功者的投资经验是靠不住的

5、人人会犯的错误,是“市场先生”发的红包

6、股票深度套牢怎么办?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