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方锦龙指尖流淌出的《高山流水》余音缓缓消散,成都大运会闭幕式现场陷入了短暂的安静,继而又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在悠扬婉转的古琴声中,人们仿佛置身高山之间、流水之畔,与几千年前的伯牙遇子期一般,产生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情感共鸣。
两千多年来,寻找知音已经成为中国人精神追求中的至高目标,并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先秦时诸子讲知音之始,知音文化就在中华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高山流水》则是这一文化的代表曲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千金易得,知音难求”
《高山流水》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相传先秦时的琴师伯牙在山野间即兴弹奏之时,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立刻将子期引为知己,感叹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弹。
正是这段感人至深的知己相遇,让“高山流水”成了千古至谊的代称,也让《高山流水》成为绕梁千年的绝妙佳音。《高山流水》原为一曲,唐代之后分为两首独立的琴曲——《高山》与《流水》。《流水》一曲,在近代得到更多的发展,曲谱初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1977年8月22日,美国太空探测器“旅行者一号”进入太空,在它的金唱片中,就收录了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曲,承载着人类的希望,在星辰大海中寻觅“知音”。
此次在成都大运会闭幕式现场演奏《高山水流》的方锦龙先生,是中国著名民乐演奏艺术家。对于古琴,方锦龙介绍说:“古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浓缩,古琴长三尺六寸五,象征着一年的365天;古琴有13个徽,代表着一年12月和闰月;古琴最初为五弦,代表金、木、水、火、土,内按宫、商、角、徵、羽。之后周文王为了悼念他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纣时,为了增加将士的士气,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成都是一座将音乐烙印进了城市文化基底的城市”
能够在成都弹奏《高山流水》,方锦龙感到很开心,他说:“成都是一座将音乐烙印进了城市文化基底的城市,西汉时的司马相如和扬雄,就是古琴的演奏大师,他们两人的琴也名留青史,司马相如的琴名叫‘绿绮’,扬雄的琴名为‘琴清英’。这次能够在大运会上以古琴奏《高山流水》,也是我用琴声向成都的先贤们致敬。”
对于《高山流水》背后的寓意,方锦龙解读说:“在中国文化中,‘高山流水觅知音’已经成为一道文化符号,象征着友谊、交流与认同。在大运会闭幕式上演奏这首曲子,一方面是传播优秀中国文化的和而不同、君子之风;另一方面,更多的是向世界表达中国‘觅知音’的追求,我们以和平、友善、包容、开放的态度,张开怀抱,拥抱世界。”
方锦龙还讲到了《高山流水》演奏背后的一个小花絮:“在演奏过程中,《高山流水》还和《友谊地久天长》存在一次联动,这次联动让东西方的音乐文化相互交融、交相辉映,让音乐跨越国界,让音乐激发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