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将伤口示众,是为了不让语言暴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成为习以为常的恶性循环。
正如一位读者所述,
“意识到了,就要努力行动起来打破它。”
好好说话,
展现的是一个人极强的共情能力、
稳定平和的内心以及良好的修养。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说什么样的话。
你想怎样被对待,就怎样尊重他人。
《说话是一件难事》作者
丨林语堂(节选)
天天说话不见得就会说话
人是不能不说话的,但是,有的人说起话来,娓娓动听,使人听了全身的筋骨都感觉到舒服;有的人说起话来,锋芒锐利,像是一柄利刃,令人感觉到十分恐惧;有的人说起话来,一开口就使人感觉到讨厌。所以人的面貌各个不同,而人的说话,获得的效果,也正像面貌的各个不同一样。 说话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们天天都在说话,并且不见得我们是会说话的。我们说了一辈子的话,试问有几句话是说得特别好的?我们对人家说话,是不是每一句都能使人家心服?我们对人家办交涉,是不是自己能够完全占得了胜利?“辩士的舌锋”“三寸不烂之舌”这种赞词,完全是对于说话的人的称赞。然而,我们的说话,是不是句句都能获得这种称誉?
照这样看来,就可以知道我们的说话,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虽然说,我们并不想去做辩士和说客,我们并不需要犀利的舌锋;但是,我们要知道,人的一生,不外是言语和动作。我们除了动作之外,就是言语。我们不能终身不说话,一切的人情世故,一大半是在说话当中。 我们的话说得好,小则可以欢乐,大则可以兴国;我们的话说得不好,小则可以招怨,大则可以丧身。所以,古人说的“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这话真是不错的。
我们虽然手里并不执着国柄,所以我们的说话,不会去负着“兴邦”或是“丧邦”的责任;可是,我们也不能不顾到“欢乐”或是“招怨”方面,不能不顾到把事情“办成”或是“办毁”方面。我们要顾到这一点,那已是不容易的了。
说话要把握好尺度
说话有正经的和随便的两种,所谓正经的,大都是拉长了面孔说话的;所谓随便的,大都是带些嬉皮笑脸的态度来说话。比方,法庭的审判、会议的发表意见,这都要求十分庄重严肃,拉长了面孔说话,有时是可以先期准备好了的。至于和朋友的谈天,上下古今,东西南北,大至宇宙,小及蚂蚁,可以零零碎碎,也可以成为整个的,这种带些嬉皮笑脸的态度,那是不能先行准备的,完全是将话搭话,随机应变。 正经的说话,当然是拉长了面孔说的时候居多数;然而也并不一定完全要拉长了面孔。因为拉长了面孔,使得听者严肃而拘谨起来,在听者是一件感到不大舒服的事情。如果完全嬉皮笑脸,那又失之庄严,人家也就要不当一回事了。所以,在说话的时候,能够在庄严之中带些轻松的话,能使有时在十分的拘束之中,也可以自由随便地透一口气,这是最要紧的。
要张开了眼睛说话
我们在说话的时候,最要紧的是不可闭着眼睛瞎说。虽然在说话的时候,谁都没有把眼睛闭着,可是你虽然张开着眼睛,但如果没有把事理看得清楚,或是没有把说话对象的态度认清,环境认清,这说话仍旧是等于闭着眼睛一样。
就以我们普通的谈话而论,我国有一句老话,叫作“对得意人勿讲失意话”,这真是有经验的处世之谈。
比方,有人走马上任,大家都是笑容可掬地在恭维,你混在中间,畅谈着一般污吏的下场和丑相,这不要说当局者难受而对你不高兴,就是周围的人,谁都要当你是精神病患者。客气些大家不睬你,不客气些会群起而攻之,你就做了众矢之的了。
愿你
坏话不说,大话少说,
重话轻说,急话缓说,
长话短说,虚话实说,
把话说到人家心坎里。
▌来源: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