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右旗面积7.3万平方公里,有2.26万人口,辖区有7个苏木镇,苏木镇之间距离最远的接近600公里,山地与沙漠纵横,丘陵与滩地交错,全年平均风速4.4米/秒,年均降水量不足100毫米。


(资料图片)

2023年,针对地广人稀,自然条件恶劣,牧民纠纷维权成本高的客观现实,阿拉善右旗法院打造“驼背法庭”特色品牌,通过深化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建设、常态化开展巡回审判,努力实现让群众参与诉讼“少跑腿”,法官“多跑路”,数据“多跑路”,最大限度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满足群众司法需求,助力一站式多元解纷跑出“加速度”。

因地制宜

构建纵横交错“解纷网”

阿拉善右旗法院先后在辖区建立2个人民法庭、1个沙漠旅游景区巡回审判点、4个诉讼服务站、5个法官联系点,确保所辖苏木镇、社区司法服务全覆盖,构建起多方参与、多元共治、各尽其能的“驼背法庭”,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解决纠纷。

两个人民法庭离得近的也距院机关所在地100余公里。法院定期组织蒙汉双语法官深入法庭开展纠纷调处、法律宣传、源头风险防控、基层社会治理等工作。今年以来,共审理案件20余件,行程3000余公里,为偏远地区群众节约诉讼成本近万元。

法旅融合

组建旅游纠纷“解纷台”

快调快处是外来旅游者对旅游地司法服务的现实需求。近年来,阿拉善右旗依托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通过举办英雄会、沙漠文化旅游节、那达慕大会、民风民俗活动等,吸引了大量游客。针对每年游客人数多、流动性大、停留时间短等特点,阿拉善右旗法院积极探索“法旅”融合模式,于2018年9月在巴丹吉林沙漠旅游景区挂牌成立旅游巡回法治“蒙古包”。每年五一、十一旅游高峰期,组织审判团队深入旅游巡回审判点,通过“就地立案、就地审理、就地调解、就地执行”的形式延伸司法服务,打造景区巡回“一站式”诉服体验,为游客提供方便、快捷的解纷服务。

截至目前,共服务游客1200人次,提供法律咨询200余次,开展法治宣传活动6次,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就地化解矛盾纠纷2起。

能动司法

搭建涉企服务“连心桥”

为精准对接企业法律需求,阿拉善右旗法院多次组织“驼背法庭”巡回法官深入内蒙古雅布赖盐化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博源阿拉善塔木素天然碱开发利用项目、万事达硅石矿等企业开展普法宣传活动,积极听取企业司法需求,发放优化营商环境调研表,征求企业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建议,并就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到的法律问题及存在的涉法涉诉风险进行普法释法,及时对企业涉及合同、债权债务、用工等法律问题提供司法建议。

2023年以来,“驼背法庭”共走访企业6次,召开座谈交流会2次,征求意见建议并推进整改。

沁心普法

创建源头防控“无讼村”

为了从源头上减少纠纷,阿拉善右旗法院在持续开展巡回审判的同时,深入田间地头、戈壁草场、农舍牧屋加强日常释法教育,加大诉前调解力度,把诉前调解挺在前面。

对一些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案件,安排人民陪审员参加庭审,主动邀请纠纷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政领导、人民调解员和群众旁听庭审,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稳定一方的社会效果。

截至目前,诉讼服务站和法官联系点“驼背法庭”行程5000余公里,开展法治宣传8次,举办法治讲堂2期,诉前调解纠纷2件,调解案件2件,立案4件,引导诉讼4件。

智慧法院

助力数字正义“云实现”

智慧法院建设全面提速、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初具规模,移动微法院、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互联网法庭等成为“新潮网红”......

近年来,阿拉善右旗法院全面深化智慧法院建设,在推动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上下狠功夫,从“驼背法庭”到“车载法庭”,再到“云上法庭”在线开庭办案,此外,不断完善12368诉讼服务热线功能,启用微信、支付宝、银联自助缴费方式,着力打造线上“一网通办”与线下“一站式服务”相结合的立体便民模式。利用统一送达平台积极开展集约送达工作,在立案庭由专人开展电子送达、异地打印、邮寄送达等送达事务,并由法官最终确认送达效力。全面推进在线保全,通过保全平台完成线上办理保全、担保审查工作。积极推行在线委托鉴定,通过鉴定平台实现网上办理委托司法鉴定、事项跟踪管理。

今年以来,阿拉善右旗法院“网络调解平台”入驻调解组织8个,11名特邀调解员在线调解案件96件。

原标题:《【新时代“枫桥经验”】大漠戈壁绘“枫”景——“驼背法庭”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