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景云整理自家民宿床铺
【资料图】
记者 李达元
田景云是土生土长的仙女湖镇硝厂沟村人,因为向往着家乡的恬静与安然,他辞掉了在浙江杭州的高薪职业,毅然返回家乡创业“追梦”。“返乡创业对我而言,既是一项美好的事业,也是一个浓厚的家乡情结。”近日,田景云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购买货车运输建材
田景云今年刚好年过半百,见到他的第一眼,他给记者的印象是中等身材,皮肤黝黑,说话做事干净利索,显得精气神十足。
“我是2002年去浙江杭州务工的,事业做得顺风顺水,到2005年,我能拿到10多万元的年薪,但偏偏这个时候,我毅然选择了回乡创业。”田景云说,亲戚朋友都说他傻,但他认为,自己作为农民的儿子,对农村有着特殊的感情,不管在外工作多富裕,最后还是要回到农村来。
那些年,农村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山还是那座山,地也还是那片地,梁也依然还是那道梁”,父辈们起早贪黑,面朝土地背朝天,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上辛勤耕耘。面对眼前家乡现状,田景云一时有些束手无策,不知道该从何处创业,竟对自己的选择有了悔意。
“但开弓没有回头箭,我只好硬着头皮上。经过多天考察,我了解到政府计划搞南天湖旅游开发,目前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刚拉开帷幕,我立马从中捕捉到了商机。”田景云说,于是他在村里率先买了辆货车,专门为工地运输砂石、水泥等建材。
见田景云找到了“财路”,有条件的村民也投资搞起了货运,直到2009年,南天湖旅游开发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基本结束。期间,田景云还介绍村民就近到工地务工增加收入。
征地拆迁服务农户
田景云跑货运坚持诚实守信,逐渐建立了人脉,并在群众中树立了威信。2007年,通过村民小组会议选举,田景云担任该村二组组长。
田景云介绍,随着南天湖乡村旅游开发提速,全村征地拆迁和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被提上议事日程,自己作为二组组长,为了全力做好农户保障服务,从2010年开始,他放弃了运输建材的业务,一门心思地投入到解决矛盾纠纷、宣传政策等纷繁复杂的事务中。
“村民祖祖辈辈靠土地为生,刚开始征地时,很多农户的抵触情绪比较大,担心自家的土地被征后,今后靠什么维持生活?”田景云说,他一边做村民的思想工作,一边宣传相关政策,告诉村民征地后政府会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大家要相信政府。
二组村民张承福告诉记者,当时田景云的一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苦口婆心,说得大家心里亮堂堂的,都愿意配合政府做好征地拆迁工作。
“我家三兄弟,以前住在8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里,正是征地拆迁和移民搬迁安置带来的机遇,如今住上了三楼一底的小洋楼,兄弟齐心还开办起农家乐,年均纯收入近20万元,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张承福说。
“树挪死、人挪活”这句话是田景云做村民思想工作的法宝。不仅如此,在移民安置房修建过程中,他还隔三差五就要去工地上亲自监工,确保安置房质量,村民住得安心。
以身示范开办民宿
2016年,田景云当选硝厂沟村村委会副主任。此时,村里的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全面结束,南天湖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旅游接待能力日益显现。
“特别是夏季,前来南天湖休闲避暑的市民和游客非常多,吃饭和住宿往往出现一桌难求、一床难求的现象。于是我就想,现在部分村民的移民安置房都是三楼一底的小洋房,何不利用起来开民宿呢?”田景云说,但很多村民不敢尝试。
田景云也住着一套移民安置房,他决定自己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便投资对房屋进行改造,还对周边环境进行了美化绿化。很快,他的民宿就开张营业了。刚开始生意挺好,但慢慢地就有点下滑。他迅速查找到原因,立即着手从菜品、价格、服务等软件设施上进行整改。功夫不负有心人,来消费的客人又多起来,有时候吃饭住宿还需要预订。
“看到田景云开民宿挣到了钱,我和自家兄弟商量,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利用自家的安置房也合伙开起民宿。”村民张明顺说,由于生意好,后来几兄弟分别开了各自的民宿。
如今的硝厂沟村,在田景云的示范带动下,全村有近60户农户独立办起农家乐,并因此带动200多个剩余劳力就近就业,村里一半以上村民吃上“旅游饭”。田景云本人不仅被评为仙女湖镇首批“新农人”,还当选为该镇“新农人”协会的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