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3年2月23日讯(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闻坤)实验动物被称为“活的仪器”,因其严格的操作规范而显得神秘。深圳正抢抓机遇,加快布局推进实验动物平台建设,强力助推大湾区生物医药和脑科学加速发展。

位于深圳大学城的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西区,有一栋颇为神秘的白色环形建筑——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院里的人都称其为“小白楼”。那里“居住”着3000多笼大小鼠和数百只食蟹猴、恒河猴、狨猴等实验动物。小白楼的管理要求十分严格,即便是院里的人员,未经审批都不能进入实验区域一步。


(资料图)

实验动物承载着生命科学的科研使命,为生物医药发展和守护人类生命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今,下游需求快速增长,国内企业机构奋起直追,行业迎来黄金成长期。

实验动物支撑科学研究

巴甫洛夫的狗、斯金纳的老鼠……这些都是科学史上有名的实验动物。所谓的实验动物是指用于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是生命科学研究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条件。

“整个平台封闭式管理,所有进入的人和物都要消毒灭菌。”脑所高级工程师、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平台运维团队负责人朱凯川博士说,大楼排出去的污水和空气都要除臭和无害化处理。

小白楼外侧有七八间玻璃房,与大楼内侧的猴房联通,“玻璃房也叫阳光房,实验猴会轮换进入这里,我们就让它们晒晒太阳,看看外面风景,这也是动物的福利。”朱凯川说。

在一间阳光房中,几只食蟹猴围坐在一起晒“日光浴”,相互梳理毛发,时不时转头望向记者一行人。“猴类的梳毛活动不仅仅是为了清洁,也是它们的一种社交方式。”

为什么选择食蟹猴作为实验动物?朱凯川说,食蟹猴喜欢在海边湿地抓螃蟹和贝类吃,会用石头工具砸或撬开,是非常聪明的动物。食蟹猴繁育时间短,每胎产1-2仔,产量相对大一些。此外,它的大脑跟人类非常像,免疫系统进化也跟人类非常接近,所以是实验动物的最佳选择之一。

小白楼里的大动物是猴,小动物则是指大小鼠。这里的实验鼠分为SPF级和无菌级两个等级,小白楼制定了严格的灭菌操作规范和隔离器操作规范。

“动物实验室的设计原则就是要做到三保护:保护人、保护环境和保护实验动物。对于动物的保护不仅仅是出于人道的做法,也是为了有效的保障实验数据的准确性。”脑所高级工程师、啮齿类小动物平台运维团队负责人丁澄博士说,小白楼里规章制度和一切行为活动都受到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的严格审查。

产出丰硕科研成果

饲养实验动物需要专业而强大的运维团队,小白楼有运营管理、饲养员和兽医三个小组。饲养员每天早晚两次清洁打扫和提供一日三餐,兽医一天两次巡查猴子健康状况,管理团队则负责日常管理运营。

因猴子生病而沮丧,为小猴子出生而开心。作为管理人员,朱凯川最担心的则是猴子打架受伤,严重情况甚至会致死,“所以要及时介入制止它们打斗”。可以说,实验动物的点点滴滴,牵动了团队每个人的心。

一对龙凤胎转基因小猴让朱凯川记忆犹新。这只猕猴代号CF044,是脑所开展的基因编辑猴项目中一只通过人工辅助生殖进行胚胎移植而受孕的母猴。

在孕早期,科研人员发现CF044怀的是双胎,由于双胞胎难产几率很高,于是制定了剖宫产方案,并在临产前一周,安排专人对代孕母猴进行24小时观察。

“整个手术从晚上九点开始到凌晨一点左右结束,我们按照各自分工、默契配合,最终顺利完成剖产工作。” 朱凯川说,看到猴妈妈逐渐苏醒、猴宝宝安详入睡,兽医和科研人员们才安下心来。

目前,大动物平台存栏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近400只,为基因编辑、神经发育、神经环路示踪、疾病模型构建和成瘾等多个科研方向提供实验支撑服务。

近年来,团队支撑了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包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目前平台支撑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脑疾病机制研究、成瘾机制及戒断新疗法以和脑机接口等方向,部分成果发表在Nature等顶尖学术期刊上。

行业迎来黄金发展期

人类用动物进行科学实验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初,如今已发展成一门具有自己理论体系的独立性学科。

“实验动物被称为‘活的仪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丁澄介绍说,目前,几乎所有生命科学领域的科研、教学、生产、检定、安全评价和成果评定都离不开实验动物。据统计,美国60%的生物学课题需要实验动物,而我国生物医学科研课题的60%以上需要实验动物,脑科学领域这一比例将会更高。

近年来,全球科研开支不断增加,中国科学研究支出也保持高速增长。目前我国医药研发已从仿制向创新为主转移,创新药、CRO及实验动物等相关领域迎来黄金发展期。

非人灵长类动物实验模型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虽然市场上总数增加,但仍供不应求。据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疫情暴发前一只实验猴价格为1.5万元左右,2020年猛涨到6万元左右,2021年中旬价格更是逼近20万元大关,但市场依然是“一猴难求”,实验动物行业也开始受到资本的更多关注。

数据显示,下游临床前市场扩容背景下,国内啮齿类实验动物产品市场规模已从2015年的10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39.42亿元;国内实验猴的市场规模也从2016年的不到10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41.7亿元。预计到2024年,国内实验动物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69.9亿元。

搭建开放平台服务大湾区

当前我国自己的实验动物供给不足,一些国际实验动物生产供应企业也瞄准了这个市场,正在大举进军。据媒体报道,美国企业Charles River 2019年在我国实验动物市场的占有率已超过50%。

“我们希望提高实验动物种质资源的国产化进程。”丁澄表示,一方面,过度依赖进口会增加国际种质资源全面垄断风险。另一方面,我国的大、小鼠年用量约1200万—1500万只,进口实验动物价格昂贵,为本地动物的十倍、百倍甚至千倍,是一笔不菲的花销。

“脑设施瞄准这一痛点问题,建设高规格的大型动物设施,将同时申请实验动物使用与生产许可证,全方面支持深圳乃至全国的脑科学研究及生物医药产业的动物需求。”丁澄说,他和朱凯川还有另一个身份,分别是脑设施总工艺师和副总工艺师,负责在光明科学城搭建新的实验动物平台。

去年,深圳推出“20+8”产业政策,提出建设模式实验动物研究等重大平台补链强链,培育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依托深圳先进院建设模式实验动物平台,盘活深圳市生物医药安全评价中心、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南方科技大学等已有实验动物设施,推动实验动物资源开放共享。

丁澄告诉记者,小白楼里饲养的实验动物已经远不能满足当前科研需求。2023年初,位于光明科学城的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大小动物平台也将搬迁至此。按照规划,新的平台将设有近2万平米的大动物平台和1.5万平方米的小动物平台,规划饲养狨猴、食蟹猴、恒河猴共2000只,大小鼠将近6万笼。

“脑设施的建成将强力助推大湾区脑科学的发展,为探索脑科学这一人类科学的‘终极疆域’提供重要的基础设施保障。待脑设施大小动物平台建成后,将面向深圳及国内外科研机构、院校、企业用户开放共享。”丁澄如是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