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说起水稻种植,百里杜鹃黄泥乡朝门村村民游新建感触颇深,“以前卖米,要走几十里山路到乡场上去卖,一斤只能卖3块左右,还经常卖不出去,自从村里的合作社将大米进行统一包装销售后,不用出门也不愁销路,合作社的收购价比市场价还高出不少。”

以前,百里杜鹃管理区辖区各村(社区)党组织领办的集体经济实体大多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村集体合作社自主发展产业、群众参与务工、利益联结分红,看似把农户组织起来了,实际上还是“各玩各的”,群众成了“局外人”。


(资料图)

百里杜鹃管理区黄泥乡朝门村合作社组织群众收割水稻。资料图(杨品益  摄)

为积极发动群众参与,百里杜鹃管理区鼓励辖区各村(社区)党组织领办的集体经济实体充分发挥服务功能,推动村党组织领办集体经济实体的重心由原来“大包大揽”的“家长式”管理模式转向“穿针引线”的“保姆式”服务模式。

“朝门村气候湿润,降水和日照充足,适宜水稻种植,但是长期以来本村种植主体多为散户,产量低不说,销路才是大问题。”黄泥乡朝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游永彬介绍,近年来,该村通过发挥党组织领办集体经济实体的服务功能,由村集体合作社采取统购包销的方式,带动群众规模种植生态大米。2022年种植生态大米1200余亩,产出大米50余万公斤,实现村集体经济积累38万余元,带动169户群众户均增收4000余元。

百里杜鹃管理区鹏程街道联合社农特产品展销点 资料图(黄松  摄)

如何实现群众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壮大“双赢”,百里杜鹃各村(社区)不断谋划“试新”,逐渐建立起群众主产、村级主供、乡级主销“一条链”的生产经营模式,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条。通过基地示范、签订协议等方式,组织群众开展订单种植、规模饲养;村(社区)集体合作社结合自身产业发展实际,把工作重心放在组织群众生产、产品加工和包装上;各乡(街道、管理区)统领建立乡级联合社、平台公司等集体经济实体,创新销售模式,聚力打通销售环节的“最后一公里”,真正把各村(社区)组织起来“抱团发展”。

百里杜鹃金坡乡煤洞场村腊肉加工厂

随着群众主产、村级主供、乡级主销“一条链”生产经营模式的推广,越来越多的“服务型”集体经济实体不断涌现。在黄泥乡小坡村和金坡乡煤洞场村,村党组织领办集体经济实体通过建设腊肉加工厂,向群众认购出栏生猪,再进行统一宰杀、加工、包装和销售。2022年实现销售额30万余元、村集体经济增加6万余元,带动60余户群众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鹏程街道合作联社搭建起农户和顾客“直通车”,通过顾客点单认购方式,将辖区群众加工的冬荪、天麻、腊排、豆干等农特产品进行销售,2023年以来实现销售额3.5万元、净利润1.2万元。

百里杜鹃管理区普底乡平台公司工作人员为购买农特产品的顾客“送货上门”。 资料图(刘雨莎摄)

单靠线下销售的“单打独斗”难以打开市场销路,百里杜鹃把目光瞄向了“互联网+”直播销售,借助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以“线下+线上”的销售模式多渠道提升农特产品销售量。

“我们乡级平台公司通过采取线下实体店和线上‘短视频+网络直播’的销售方式,帮助各村(社区)销售农特产品,不过短短几个月,取得的成果十分喜人。”从接触“互联网+”销售到现在,百里杜鹃花间普底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高虎感触颇深。

2022年7月至今,普底乡通过借助新媒体平台的聚集效应,实现农特产品销售额达250万余元、纯利润30万余元,带动该乡各村增加经营性收入50万余元,组织群众规模化养殖生猪、黄牛300余头,带动128户群众户均增收8000余元。

除此之外,为解决集体经济实体电商人才短缺的问题,百里杜鹃通过积极整合全区人员、设备、场地等资源,开展“互联网+”技能培训。去年以来,共举办抖音直播、短视频制作、电子商务等专业技能培训2期,培训人员64人,初步建立了一支既懂线上经营、又懂线下销售的专业化团队,有效助推党组织领办集体经济实体向好向优发展。

监制:李   华

审核:万   静

编辑:汪   沙

通讯员:汪子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