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事关卫生健康的现场会,在广州花都召开了——


(资料图)

8月29日下午,全省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现场会上,广州花都、深圳罗湖、清远英德等24个县(市、区、镇街)都有了一个新身份: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及建设单位。

接过沉甸甸的证书,24个县(市、区、镇街)的探索创新,将是广东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提升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的实际行动。

县域活则全省活,县域兴则全省兴,医疗卫生领域亦是如此。

今年年初,省委、省政府高规格出台《关于推进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深入实施新一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计划”。

今年4月,省卫生健康委印发《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新一轮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提升五年(2023—2027年)行动计划》,明确三大项16条具体措施,进一步推动卫生健康“强基层”。

种种现象说明,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正源源不断下沉到基层。在实施“百千万工程”中,将有更多好医生来到“家门口”,让更多人在“家门口”看好病。

舞动“龙头”

“2022年英德县域内住院率达90.8%,已连续7年超过85%,‘头痛脑热在镇村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在市县解决’的目标基本实现。”现场会上,清远英德市副市长李巧玲不无自豪地说。

在许许多多的广东县城,人们的就医选择都已悄然发生变化。

“我不转院了。手术,就留在县医院做。”三个月前,汕尾陆河,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阿莹被告知要做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手术时,很果断地作出选择。

阿莹的选择,刷新了陆河县人民医院的“威水史”,因为这是医院首次开展除颤器植入手术。术后,阿莹心源性猝死发生的风险被有效减轻,生命从此多了一层保障。

有人心存困惑:这项手术难度高、风险大,一直不具备开展能力的县级医院,为什么突然就“行”了?

县域医疗水平提升,关键在县域龙头医院。陆河县人民医院的全新蜕变,与广东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能力提升项目,息息相关。

3年前,按照省卫生健康委部署,广东省人民医院对陆河县人民医院开展“组团式”帮扶,帮助后者练强“内功”,包括心内科在内的各科室综合能力大幅提升。医院新开通的介入导管室,试运行期间就成功抢救了6名急性心梗患者。

在广东医疗强基层行动中,各级财政统筹投入612亿元,“软硬兼施”推进关键改革,通过改造建设189家县级医院等,加以三甲医院“组团式”帮扶,推动基层医疗水平综合提升。

陆河并非孤例,更多县域龙头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韶关,南雄市人民医院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帮扶下,相继建成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五大中心,其中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均已通过国家认证;

在河源,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对口帮扶龙川县人民医院,后者成为全市首家县级三级综合医院,带动龙川连续多年县域住院率超过90%。

人们在“家门口”就医,信心正在增强。

在新一轮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提升五年行动计划中,“县级公立医院综合能力提升项目”又被摆在了首位:到2027年底,不少于100家县级公立医院达到三级医院服务能力水平。

最新公布的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及建设单位,同样将目光对准县域,将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工作内容,有望形成一批经验做法在全省复制推广。

舞动龙头,才能带动龙尾。

医共体“带飞”

“怀集县第二人民医院”——肇庆市怀集县冷坑镇中心卫生院有了一块新招牌。

之前,坐落于群山之中的冷坑镇医疗资源薄弱,镇卫生院老旧,居民感冒发烧大多找村医。病情稍严重时,他们要驱车到23公里外的县城,甚至赶往广州、佛山等大城市就医。

如今,冷坑镇中心卫生院今非昔比:硬件完备,设施齐全;窗明几净,焕然一新。

在县域医共体建设带动下,像冷坑镇中心卫生院这样的乡镇卫生院华丽变身。

医共体有什么“魔力”?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朱宏曾用三个词来形容这项制度:一盘棋、一家人、一本账。

医共体中,县级“龙头医院”为总院,辖区内的乡镇卫生院为“分院”,统一挂牌;总院和分院逐步实现行政、人员、财务、质量、药械、信息六个方面的统一管理,由县级医院带动乡镇医院发展,同时畅通转诊救治通道。

4年前,广东全面铺开县域医共体建设,目前已实现全省县域医共体70个县(市、区)全覆盖,县域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与县域医共体建设同步推进的,还有47家中心卫生院升级建设工程。

6年前,省委、省政府决定投入500亿元,对县、镇、村三级医疗机构进行标准化建设,其中就包括将人口大县的47家中心卫生院升级为县级医院水平。

“以前医院病房少、患者多的时候只能在过道加床,设备完善的手术室也只有一间。”江门台山市汶村镇中心卫生院院长甄文龙说,升级建设后,卫生院加挂台山市第四人民医院,面积是旧院的6倍以上,手术室、病房等配置俱全。

脱胎换骨后的中心卫生院,诊疗能力上了新台阶。

现在,47家中心卫生院平均能够治疗近1400种病种、开展100余种手术和诊疗,分别较改造前提高67.8%、50.4%,本地及周边群众不必出远门,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改革仍然在路上,优质医疗服务无止境。

广东正在发力:未来5年,重点实施数字医共体建设项目,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远程医疗平台建设,并在县域医共体内实现就诊一码通行、服务接续、一站式结算,让基层群众就医更便利。

“好医生”来了

看病救人,关键在于人才。基层对卫生健康人才的需求,尤其迫切。

广东的三甲医院组团式帮扶县级医院的改革,就是要将一批高水平专家和学科带头人输送到基层。

骨科专家张晟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工作时,曾下沉帮扶4年,出任茂名化州市人民医院院长。“刚到时,我几乎每天都泡在手术室里,一边做手术,一边手把手带教,帮扶第一年骨科手术量是3000多台,比2018年翻了一倍。”他说。

在下沉专家的接续帮扶下,化州市人民医院各个亚专科的技术实力明显提升,并成为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第一个基层试点医院。

为推动更多专家下沉一线,省卫生健康委启动实施“百名卫生首席专家下基层计划”。

不同于三甲医院组团式帮扶,百名卫生首席专家直接深入到强基层重点工程——升级建设后的47家中心卫生院。在这里,他们全职工作,建设1个特色专科,开展1项以上新业务、新技术,传帮带打造1个专科团队,有效缓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数量不足、服务能力不强等矛盾。

广州医科大学教授陈建平就是首批下基层专家之一。退休后,他扎根位于粤西山区的云浮市郁南县第二人民医院,“二次创业”再建了一个康复科。

7年间,陈建平跑遍了当地所有乡镇,走村入户为村民看病,还每个镇卫生院“把脉”确定康复特色发展方向。

现如今,郁南二院康复科能够开展中医药康复适宜技术6类58项,年康复治疗人次从2017年约1万人发展至2022年4万人,预计今年将破5万,每年都上新台阶。

省卫生健康委统计显示,在首席专家的帮助下,65.2%的中心卫生院建立了包括妇产科、中医科、儿科、普外科、消化内科等特色专科,其中建立了2个以上特色专科的中心卫生院占39.1%;超过半数的首席专家开展了1项及以上的新技术。

今年,百名卫生首席专家下基层被再度纳入新一轮提升计划中,与三甲医院“组团式”紧密型帮扶、执业医师服务基层等项目一同,组成了新一轮的“万名医师下乡”工程。

基层医院在患者心中的地位逐渐提升。

更为可喜的是,广东基层就医愿景愈加清晰:不必出远门,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病、看好病。(卞德龙 陈伊纯 吴少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