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全集》中,有一段关于儿童教育的话:
我们对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于儿童有害。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个是忽视,一个是期望太切。
忽视,就如任其像茅草一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拔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
所以,合理的教导是解除儿童痛苦、增进儿童幸福的正确路线。
所谓的“合理教育”,其实就是“该管的时候就管,不该管的时候就别管”,这样,父母才不容易将自己陷入极端的心理。
彩蛋爸爸这次便想说一说,哪些事情,家长不该管。
父母最大的成功在于:在这3件事情上,越不管,孩子越有出息
01 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别多管
你相信你的孩子吗?
不,很多家长不相信。
在孩子拿起扫帚扫地的时候,家长不相信孩子会扫干净,于是让孩子别添乱;
在孩子拿起勺子要自己吃饭时,家长不相信孩子自己能吃好吃饱,于是抢过勺子继续喂;
在孩子拿起衣服鞋袜想自己穿时,家长不相信孩子能够穿整齐,于是拿过衣服给孩子穿……
孩子为什么会做这一切?
因为,他在学习、在模仿,然后要付诸实践。只是,父母的不相信,破坏了孩子的实践能力。
逐渐的,孩子不再信任自己,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逐渐的,孩子不愿信任自己,任何事情交给父母就好;
逐渐的,孩子也丢失了自己,成为“巨婴”“妈宝”。
父母的本意,其实是好的,就是希望孩子能够少走弯路,自己的帮忙能够让孩子走快点,但实际上,孩子这些事情必须自己逐步练习、探索,才能够越来越好地独自完成。
所以,在孩子想要自己去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父母要做的,是配合、等待,这就够了。
孩子也只有养成自己的独立性、自理能力,才能更加理解父母、家人,从而性格也会更好,未来进入社会,也更容易适应。
02 孩子的分享与热情,少管
每个孩子,都有不一样的性格,有的冷静淡漠,有的孤僻寡言,有的热情似火。
前两者很难焐热,但是,有多少原本热情似火的孩子,却被父母养成沉默寡言的性格。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分享,会对自己喜欢的人和事情特别热情,但是,孩子分享的东西、分享了多少、对谁热情等等,可能父母觉得不合适。
记得朋友分享了一件事情,他们家经常买水果,但是很快就没了,又变成其他的水果。
有一次,宝妈看到,是3岁的宝宝将自家刚买的桃子,拿了3个出来,剩下的十来个,全部送去了邻居家。
宝妈问宝宝:“为啥将桃子送人?”
宝宝说:“要分享!”
宝妈那一次忍住没说,内心却也是不开心的。
直到有一次,宝爸回来说:“老婆,你这次买的梨好甜啊!”
宝妈愣住了:“这不是你买的吗?”宝爸摇了摇头。后来才知道,是邻居家那个同样3岁多的宝宝送来的!
在父母看不到的时候,两个孩子就经常这样分享,分享的后果就是,两个家庭现在相处特别和睦,两个孩子一起上幼儿园、小学,关系特别要好。
宝妈说:“还好当初我没有阻止他分享!”
在孩子分享、热情这件事情上,家长想到的更多的,可能是钱等比较实际的问题,如果加以阻碍,那么阻碍的便是孩子的交际,让孩子不懂分享、关爱、交际等观念。
其实,关于分享和热情,父母要引导的,就是让孩子多关注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开心就很好了,而不是将精力放在其他人、事情上。
孩子的分享与付出,何尝不是在成就自己呢?
03 孩子的奇思妙想与好奇心,不用管
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对这个社会的认知过程,在这期间,孩子会闹出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
当然,有些父母觉得好玩,但也有父母觉得这是孩子在走弯路。
就比如,孩子玩泥土、玩沙子,家长觉得脏,却忽视了孩子的快乐与创造;
也比如,孩子研究虫子吃叶子,家长一句“这有什么好看的,回来”,就打断了孩子的好奇心与探索力;
再比如,孩子有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家长却觉得和学习相悖,这断送的便是孩子的思维。
思考,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不思考,也学习不了。
孩子从出生开始,便在探索这个世界,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也是这份好奇,让孩子学会了说话、走路、吃饭、玩耍、学习。
所以,如果家长阻断孩子的好奇之路、探索之路,不断否定孩子的想法,那么,也是打乱了孩子的思考。
鼓励孩子去玩、去思考、去探索,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事情!这比鸡娃要重要得多!
孩子思维能力强了、有学习兴趣,这不比鸡娃更有效?
写在文末
很多时候,孩子不得不听从我们父母的话,这时候孩子放弃的不仅仅是一时的玩乐,更是损失了孩子的成长!
教育的本质,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