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伞伞、白杆杆,
吃完一起躺板板!”
(资料图片)
野生蘑菇有毒
慎食用!慎食用!慎食用
重要的事情说了无数遍
可还是有人为了追求美味
甘愿冒险
这样的“菇勇者”要不得
三天收治4例蘑菇中毒患者
“又是毒蘑菇!”7月31日,镇海区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了一名服食野生蘑菇中毒的患者,而这已经是3天里收治的第4例。
眼下正值夏季,是各种野生蘑菇生长繁殖的季节。7月30日,市民李先生邀请朋友来家中聚餐,和朋友在附近山上自行采摘了野生蘑菇,并于当晚将这道美味端上了餐桌。次日凌晨,李先生和朋友们在各自家中陆续出现了恶心、呕吐及腹泻的症状,陆续前往附近医院就诊。经医生评估,李先生的几位朋友们情况相对较轻,留院继续观察,而病情严重的李先生被转运至镇海区人民医院。
抵达医院急诊室时,李先生已经出现神志不清、呼叫无反应、双侧瞳孔等大、对光反射迟钝等症状,心率高达143次/分,血化验后结果显示患者肝肾功能严重受损,指标超过正常数值3倍以上。目前,李先生正在ICU接受进一步治疗,仍未脱离生命危险。
该院急诊科陈新莲副主任医师提醒:每年都会有毒蘑菇中毒事件发生,不少市民仍存在侥幸心理,为了“舌尖上的美味”不惜以身试险。“蘑菇中毒目前没有特效的解毒剂,最安全的办法就是——不采摘、不食用。一旦进食蘑菇后出现疑似中毒症状须尽快就医。”
根据宁波疾控统计数据,今年毒蘑菇中毒病例,较去年同期显著上升,且部分病例病情相对较重。
继5月以来剧毒鹅膏中毒来势汹汹后,7-9月亚稀褶红菇也接踵而至,这是近期导致毒蘑菇中毒的主要种类。
亚稀褶红菇,长什么样
亚稀褶红菇,俗称“火炭菌”,历年来已造成多人中毒、死亡事件。该菌与老百姓经常采食的红菇属中的其他种类如稀褶红菇、密褶红菇外观极为相似,很难从外观形态上将它们区分开来。需要专业人员结合显微镜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手段才能进行准确鉴别。
亚稀褶红菇的菌体中等大小。菌盖表面呈灰白色、浅灰色至煤灰黑色,成熟后常向上反卷,边缘无条棱。菌肉呈白色,受伤后易变红色而不再变黑色。菌褶白色,受伤后变红色,菌褶厚,稍密至稍稀疏,不等长,脆而易碎,直生(菌褶与菌柄相连)。菌柄粗短,圆柱形,污白色、浅灰白色至灰黑色。成熟过老后整个菌体都会变成煤黑色。
如何预防毒蘑菇中毒
据统计,目前有毒蘑菇品种达400多种,仅靠肉眼来辨别蘑菇是否有毒很容易判断错误。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毒蘑菇,最初都只表现为腹泻、呕吐等普通胃肠炎中毒症状,后期才会根据品种的不同显示其本源毒性,吃菇群众自己很难分辨。
我们也再次提醒
来历不明的蘑菇
不摘!不买!不吃
来源:镇海区人民医院、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一审:陈雨露
二审:方子龙
三审:赵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