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们预测,到2030年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规模将比2022年翻近6倍,或将超过2.85万亿元,整体理赔金额也将接近1万亿元。”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2023年互联网保险理赔创新服务研究报告》(下称《报告》)作出上述预判。

《报告》指出,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风险保障意识不断增强,保险将越来越成为每个人的“刚需”;与此同时,随着80后、90后甚至00后逐渐成为保险消费的主要群体,其对互联网保险服务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

《报告》认为,近年来,互联网保险的发展呈现三大特点。一是传统保险机构积极布局互联网渠道,大力开展数字化转型;二是专业化互联网保险公司经营分化;三是互联网保险中介机构蓬勃发展。

当前的互联网保险已经从聚焦于前端服务渠道的互联网化,转向销售、保全、理赔等保险全流程的线上化。《报告》认为,长期来看,互联网保险必须从依靠流量与价格优势销售产品,通过科技能力向提高服务质量转变,从而让互联网保险更加可持续、高质量地发展。理赔服务是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所需关注的核心议题。因此,提升理赔服务水平应当是互联网保险未来的核心着力点。

根据《报告》,目前互联网保险的理赔服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保险公司与互联网渠道的理赔服务融合度不高,“前端销售”与“后端服务”存在失衡,消费者体验感和获得感有待提升;二是互联网保险的展业模式对消费者的认知要求更高,更容易留下理赔隐患。

“近年来,保险业保费增长速度明显放缓,行业从高增速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急需寻找新的增长点;与此同时,保险代理人数量也持续下滑,保险业传统靠代理人展业的模式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因此,互联网保险渠道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报告》还认为,理赔线上化市场潜力更为巨大,预计2030年互联网保险理赔便能实现无纸化理赔。

《报告》建议,互联网+保险发展渠道规模和服务质量必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未来互联网保险将在监管要求和消费者需求的推动下,不断向规范化、精细化发展。与此同时,在“后互联网新规”时代,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去代理人化是大势所趋,如何告别以“人”为核心的服务模式,通过技术去提供更为透明、高效、标准化、可追溯的高质量保险服务,是保险公司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