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时节,农事正忙。眼下,湖南、江西等地水稻育秧正全面展开,全国早稻育秧已完成41.8%。河南、山东等地小麦陆续进入返青、拔节期,麦田春季管理迎来重要关口。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春耕备耕事关全年粮食生产。各地纷纷抢抓农时、播种育苗、强化田间管理,为今年粮食丰产丰收下好“先手棋”。
春耕备耕农事忙
这两天,河南省安阳县,大地迎来一场春雨,雨润麦田,广袤沃野上,小麦陆续进入生长旺盛期。
“整体长势好于去年同期!”安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王连生望着绿油油的麦苗,对今年的夏粮丰收充满信心。他告诉记者,安阳县小麦种植面积47.56万亩,当前小麦一类苗、二类苗43.4万亩,占比达91.3%。
“苗好三成收,秧好一半功”。当下小麦正值生长关键期,也是麦田春季管理的重要关口。
“重点做好三类苗的田间管理,促进弱苗转壮。”王连生说,下一步,要及时关注天气变化,科学运筹肥水、预防“倒春寒”、综合防治小麦病虫害,为争取今年夏粮丰产搭好架子。
在我国南方,湖南、江西、安徽等地早稻育秧正忙。智能育秧等“慧种田”为春耕生产添动力。
在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城头山镇,湖南锦绣千村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育秧工厂内,一批早稻种子正浸泡在水池中消毒,完成这一道工序后,种子将被送进温室催芽。合作社副总经理宋祥说,今年合作社新建了3000余平方米的智能化育秧大棚,新上了一套播种流水线,为春耕集中育秧配足了装备。澧县早稻预计4月下旬可全部完成插秧。
“机械化育秧省工又省事,加上我们采用了晚稻早种的技术,产量比常规稻每亩要多出100斤到200斤,大米品质也更好。”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醪桥镇种粮大户周小毛高兴地说。通过智能化育秧,优质晚稻早种秧苗均匀、健壮、整齐,并能有效减轻“倒春寒”影响,防止烂秧,同时能及时对好的优质晚稻早种品种进行选择,保持优良品种供给。
农资保供跟得上
农资是粮食的“粮食”,春播春耕,农资先行。近期,相关部门从多环节发力,为农资供应提供保障。
化肥是农资保供稳价的焦点,化肥供应充足和价格基本稳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去年,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化肥市场经历“过山车”行情。为做好今年春耕用肥保供稳价,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等部门着力稳定化肥生产、提高化肥流通效率、做好储备和进出口调节、规范化肥市场生产经营秩序。
记者获悉,相关部门要求,粮食主产区特别是化肥调入大省相关部门要支持、推动农资流通企业加快备肥进销进度,鼓励农资流通企业与化肥生产企业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上下游良性合作机制,提高流通领域备肥积极性;积极引导化肥生产流通企业创新营销服务模式,利用电商等方式,减少化肥流通环节、降低化肥流通成本。
走进江西省万安县民生农资连锁有限公司配送车间,工作人员忙着处理“线上”的各种订单,安排“农资快递”车辆配送化肥、农膜等农资。公司副总经理罗旭介绍说,为了确保春耕生产农资需求,万安县在134个村建起了益农信息社平台,配备“农资快递”车辆100多辆,把春耕生产急需的农资产品送到农民手中,确保春耕备耕农资不缺、农时不误。
安徽省协助企业通过与国内外知名大型农资厂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实行源头直采。帮助企业通过优化流通环节降低物流等成本。2月上旬,尿素、磷酸二铵、氯化钾、复合肥全省零售价格环比分别下降0.3%、0.3%、0.7%、0.3%。
政策支撑保收益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首要任务。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继续把“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列入主要预期目标。业内人士表示,今年要继续强化粮食生产支持政策,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去年面对疫情灾情交织叠加,国际粮价剧烈波动,农资价格高企等多重冲击,我国粮食生产再夺丰收,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为稳预期、稳物价、稳信心提供了重要支撑。
但也要看到,国内庞大的人口基数叠加消费不断升级,粮食需求仍在刚性增长。下一步必须多措并举、综合发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2023年,面对新发展形势,我国粮食生产目标重点是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
今年继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启动实施南方早稻集中育秧补助,继续实施小麦“一喷三防”补助全覆盖。加大对大豆种植支持力度,还要逐步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一系列支持政策将落实落细。
“要抓紧启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集中必要资源力量和手段,努力推动粮食产能早日迈上新台阶。”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日前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在政策上重点是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要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增加产粮大县的奖励资金规模,继续分品种压实种植面积,以责任落实推动政策落实。